又如,证实王献之《中秋帖》,实为米芾所选临王献之《十二月帖》。由乾隆皇帝所定并收藏“三希”之一的王献之《中秋帖》墨迹,是否为王献之真迹,前人曾对它产生怀疑。现在通过宋拓《宝晋斋法帖》,清楚发现米芾所临的王献之《十二月帖》,即是《中秋帖》的母本,《中秋帖》内容是《十二月帖》中一部分,仅失去“十二月割至不”“未复”“恸理”十字。所以《中秋帖》,实为米芾佔有《十二月帖》后,倾心之至随手选临其中文字而成。
第五,为明清刻帖提供翻刻的底本。由于《宝晋斋法帖》存有许多孤本、善本的刻帖,因此明清许多书家在汇编自己的丛帖时,往往翻摹进这些名迹,以增添丛帖的名望。如:《东书堂集古法帖》有《裹鲊帖》;《宝贤堂集古法帖》有《鹘等不佳帖》《裹鲊帖》;《戏鸿堂法书》有《东方朔画像赞》《米芾临王羲之王略帖》《米芾临王羲之期小女等七帖》等。
第六,存有大量唐宋鉴赏印鉴。这是此丛帖一个显著特点,也是存世宋代丛帖未曾有的。有唐朝“开元”“弘文之印”,唐相王涯“永存珍秘”,褚遂良“褚氏”,南唐李煜“建业文房之印”“集贤院御书印”,宋代苏易简“四代相印”“许国后裔”“武功苏寿”“武功彦居”“墨妙笔精”,建中御府“翰林之印”,高宗内府“内府书印”“内秘书印”“机暇清玩之印”“绍兴”等等。而其中有些印鉴在书画原迹上已见不到,仅见于此帖,如:褚遂良的“褚氏”印,建中御府的“翰林之印”,唐玄宗的“开元”小玺。
《宝晋斋法帖》在明清时都被翻刻,是以宋拓本的残帖,增补入其他杂帖;或以群帖杂凑而成的伪十卷本。宋拓本与伪刻本有明显不同之处:一是宋拓本前三卷的卷首篆书标题写卷第“弌”“弍”“弎”,而伪刻本则写作“一”“二”“三”;二是各卷内容不同,宋拓本首帖是《王略帖》,伪刻本首帖是《乐毅论》《黄庭经》;三是《兰亭序》界行不明显者是宋拓,乌丝栏明显者是伪刻本。
虽然这部宋拓《宝晋斋法帖》,也存有错乱、舛讹、残缺、伪迹等瑕疵,但它为我们保存了许多研究帖学的史料,是一部极有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值得重视的宋代丛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