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由汉代琵琶衍变而来,其历史悠久,音响富于特色。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一一五年),张骞出使乌孙国,乌孙王昆弥与汉通婚好,在乌孙公主出嫁前,汉武帝为她做了一件乐器以解遥途思念之情,此乐器便是“阮”,古代称之为“秦琵琶”。 东晋竹林七贤中的阮咸最擅弹奏此乐器,由于当时社会对竹林七贤的崇尚,因此阮一时风行各地,备受人民欢迎和喜爱,亦成为独奏、合奏和相和歌伴奏的主奏乐器。唐武则天时,因蜀人在古墓中获铜器与“竹林七贤图”中阮咸所弹乐器相似,才正式得其“阮咸”之名。 阮咸简称阮始于宋代,宋太宗把阮咸由四弦增至五弦,称之为“五弦阮”,阮之名自此始。
元代,阮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人们所喜爱的弹拨乐器。长期以来,阮始终保持着古老的风格与形式,近几十年来,阮的改革和演奏艺术发展的很快,有高音阮、中音阮、低音阮等多个声部,而自成一族乐器。 阮腔构造由琴头、琴杆、琴轸、音柱及音箱构成,上张四条琴弦;设二十四个品位,按十二平均律排列,音箱为圆形,面板与背板略呈拱形态。演奏时以拨片弹之,按尺寸可分为大、中、小三种形制,常用于民族乐队合奏中,近年来在有心人士的改革与努力下,已有少数的独奏曲与演出,尤其阮咸演奏家兼作曲家刘星的作品《云南回忆》,更成为台湾音乐会上的常客,可见其地位已逐渐受到重视。阮咸的音色浑厚、柔和并富有诗意,使用于乐团中,可使整个弹拨乐组的声部更为丰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