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篇值得关注的是《A&P》。它很容易就让我想到了乔伊斯的《都柏林人》里的那篇《阿拉比》(写一少年费尽心思要去市场给心仪的女孩买个礼物,结果等赶到那里时却发现关市了,并为此悔恨不已的故事),它们有种神似的气息。它们写的都是年轻人的一时冲动和最后的失落感。当十九岁的“我”为了三个穿比基尼逛超市的姑娘受到超市老板敌视而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辞职(而且没收她们的购物钱)时,厄普代克以极为简练克制的笔法,只是通过白描和对话,就把一个正处在青春期的小伙子的那种因荷尔蒙作用、对新鲜事物的正义感和气盛冲动混杂在一起的微妙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在整本书里,它是写得最为干净利落的风格最与众不同的一篇,也可以说它是最不像这本书里的作品的一篇,因为在这篇小说里,那种在其他篇章里频繁出现的注重气氛营造、把人物的感觉、直觉、想象、心理与情节交织一处相互渗透式的写法不见了踪影,有的只是简练冷淡的笔触和色调。厄普代克似乎要以此篇展示自己写作风格的另外一个向面,同时也为整部作品设置一块不是那么思绪弥散蔓延不已的冷峻淡漠如冰的界面,变换一下气息与节奏,并反衬出其他主打作品和辅助作品在风格与样式上的独特,以及它们在整体结构上的不同作用。
▼ 厄普代克的《寻找逝去的时间》▼
这部小说集里的作品,无论是写家庭里的夫妻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还是写青春期的冲动与失落,无论是写信仰问题,还是写对死亡的恐惧与压抑的思索,都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其中的男主人公(少年、青年或成年)都有着孤独而热烈的灵魂。成年男人在孤独中暗自无望地对抗着感情与想象力的枯萎,而青少年男人则在孤独中努力要挣脱家庭、家乡的压抑与禁锢,虽然处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可是他们都经历着某种内裂和催生矛盾的内热,仿佛永无宁日,而痛苦的深渊始终相去不远。就像厄普代克曾表达过的那样: “即使在看上去最为平静的生活表面之下,也存在着暴力和张力。我认为人生基本上是多难的、充满悖论的。仅就作为有思维能力的动物来说,就把我们推向了痛苦的深渊:我们是可以预见死亡的动物,我们是有精神追求的动物,我们有浮士德的一面,总是追求更多、更新的所得。”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也是厄普代克的《寻找逝去的时间》。这就是为什么他要在书的扉页上引用卡夫卡的那么一大段关于“昔日的记忆之门对我逐渐关闭,将我拒于其外……”的话。说到底,这些小说对于作者来说除了艺术创造上的价值之外,还有另外一层意义,那就是要让“时光重现”——哪怕是在这个“费尽千辛万苦让我再次返回”的过程中“必将被刮擦得遍体鳞伤”也在所不惜。
同时,也是基于此,从这些小说中我们不难看出,厄普代克对于自己笔下的人物是宽容的,因为“我对我笔下的人物有一种温情,不允许自己对他们施暴。”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