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时代,图书馆靠什么来吸引读者?

    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或许会像3D电影一样成为阅读的主流。正如吴建中所言,现在儿童的阅读方式变化了,用平板阅读的儿童已经习惯了与书互动的方式,在他们的想象中,人与书是可以对话的,他们也将带着这样的想象踏上人生阅读的旅途。我们能无视他们的想象和期待吗?

    特色发展路在何方?

  差异化发展,寻找自己的独特资源,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展会上,上海图书馆《全国报刊索引》的展位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全国报刊索引》创刊于1955年,由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主办。谈及《全国报刊索引》与中国知网的不同,服务人员告诉记者,上海是近现代中国报刊发展重镇,以上海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为基础,积极与海内外图情机构长期合作,广泛收集珍品文献,他们已陆续推出《晚清期刊全文数据库》《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等特色产品。

  《晚清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了1833年至1911年间出版的302种期刊、28万余篇文献,几乎囊括了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时期出版的所有期刊,有宣扬妇女解放和思想启蒙的妇女类期刊,晚清小说大繁荣时期涌现的四大小说期刊,为开启民智、传播新知创办的白话文期刊,以及介绍先进技术、传播科学知识的科技类期刊等。《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1911年至1949年)出版的20000余种期刊,1500余万篇文献,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教育、思想文化和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都是研究民国时期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据记者了解,民国时期的期刊很多是采用机器纸、新式印刷方式和西洋装帧。近代机器造纸技术的应用,使造纸效率大大提升,纸的花色品种也非常繁多,但是这样的纸张也为文献的长期保存埋下了隐患。相比以宣纸为主要材质的古籍,民国时期报刊酸化严重,保存难度甚至比古籍更大。因此,《晚清期刊全文数据库》 《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为保存这一时期的文献、方便研究者查阅提供了极大便利。

  在北京,首都图书馆对“北京记忆”的收集、整理、数字化引人关注。这是一个关于北京历史文化的大型多媒体数字图书馆项目。自2002年创建以来,已有十余年的历史。目前已完成“北京文汇” 、“旧京图典” 、“燕京金石”等10个栏目,涉及古籍、老照片、拓片、舆图、音视频等各种载体类型,为用户提供文献浏览、全文检索、音视频点播、网上咨询等多种形式的服务,现数据规模已超过5 TB。受“北京记忆”项目建设的影响,香港、台湾、澳门地区都先后启动了当地的“记忆”项目。

  不过,在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图书馆对自己馆藏资源的宣传工作似乎还不到位。加大宣传力度、开发更具亲和力的电子阅读平台,吸引读者使用图书馆的精品、特色电子资源,是图书馆未来获得生存竞争力需要着力开拓的方面。

  藏书越多越好?

  数字化发展,除了带来阅读方式的便利,阅读内容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与之相应,图书馆的一个核心功能也在由为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图书转向为读者选择尽可能好的图书。

  “今年5月,我在一所小学图书馆亲眼见到这样的一些书:《这样做生意会赚钱》 《玩转广告》 《赢在营销》 《开公司经商必读》 《普通百姓的致富之路》《如何练就赚钱的本事》 《狼性商鉴》 《蒙牛管理模式》等。国人阅读脱离了以前‘无书可读’的窘迫,却发展沦为利益怪圈里‘有书无法读’的悲哀! ”说这话的,是民进中央副主席、长期关注阅读问题的朱永新。在他看来,完全顺从人性,让读者自然去选择、去阅读是不够的。公共图书馆和个人的买书、选书不一样,应该有导向作用,把最好的书通过各种活动和读者分享。好书“藏在深闺人未识” ,需要图书馆去主动推介。

  朱永新的观点得到了年会上很多人的赞同。在闭幕讲座上,著名文化学者、作家余秋雨提出了相似的看法:图书馆要成为人们阅读的健身房。他说:“在书籍很少时,人们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以为开卷总会有益。但现在很多人已经不认同这个概念了。信息海潮没完没了,有时候阅读信号多并不是文化进步,很可能是后退。如果说过去人们是要拼命吸收热量,现在则要通过健身来减肥,不能让生命浪费在不必要的阅读中。图书馆是我们阅读的健身房,如果能做好这件事,功德就太大了。信息就像海啸一样涌来,图书馆应该成为信息海啸中让人安身立命的岛屿。 ”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