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岩画——中国文化的源头

  祖先神逐渐与太阳神合一,在原始初民的观念中正是天与人的合一;人面岩画最初被镌在山脚跟,在向西发展的过程中,也就被越镌越高,最高潮时,百十米高的山峰峭壁上遍镌太阳形人面岩画。这种观念在岩画的图式中被表现得至圣至崇、雄强健旺,坚硬的石壁由此被磨凹出无数的人面图像。从这种观念所具有的力度看,它也似乎注定会成为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哲学的最基本原型。
  
  1991年春,我因工作调动,离开上海去香港担任三联书店总编辑,但思乡情意绵绵,每天翻阅上海的《文汇报》就成了我的一大快事。在那年6月23日的《文汇报》上,我读到了该报记者张自强先生撰写的通讯《寻觅中国文化的源头——记宋耀良研究岩画的新发现》,深为耀良先生艰苦而持久的野外考察、严谨而认真的治学精神、大胆而扎实的学术建树而感动,产生了为其出版史前人面岩画研究专著的强烈冲动。我嘱编辑李淑娥女士与耀良先生联系,商量有关出版事宜。

  耀良先生欣然应诺,之后我们俩开始了沪港两地的书信往来,探讨耀良先生人面岩画专著的撰写、编辑、出版工作。初稿出来后,我们相约深圳,就书稿的编辑出版形式进行磋商。耀良先生向我展示了其在内蒙古、青海、新疆、江苏等11个省区实地考察时拍摄的近千幅照片,从而引发了我编辑出版一部图文并茂的学术专著的念头。之后,我请公司设计师陆智昌先生负责该书的整体设计,大胆地对图片作黑白两色特殊的处理,凸显人面岩画的艺术张力,以真实再现从东海之滨到西北沙漠,从北部草原到闽南丛林,这长达4000公里地域内史前人面岩画的实存状况。这本书后来定名为《中国史前神格人面岩画》,我一直认为它是我30多年出版生涯中编辑得非常出色的一部著作。

  1992年,此书在香港、上海、台北三地同时出版,广受学界和读者好评。为宣传介绍此书,我邀请耀良先生来港参加首发式和出版座谈会,到香港电视台作专题节目,在香港中文大学作学术交流,这些活动都很成功,也很受欢迎。耀良先生还在香港郊野、海岸作了考察,居然在岩画方面也有收获。这部著作也引起了国际人类学界的重视,不久人类学著名学者、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先生邀请耀良先生前往哈佛大学作访问学者,从此,耀良先生开始了新的学术和人生历程。

  《中国史前神格人面岩画》出版后,作责任编辑的我,曾在香港《明报月刊》上撰文评价和推荐此书。此次上海人民出版社再版此书,耀良先生希望将我的文字置之卷首,作为序言,我既万分荣幸,又十分乐意,因为这些文字见证了我和耀良先生20多年的友谊。

  中国文化神秘悠远,天然自成,数千年来波涌浪叠,汪洋恣肆。这一东方文化的源头何在?耀良先生的《中国史前神格人面岩画》,对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中国岩画与中国史前文化研究方面有重大突破,至今仍然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与典范意义。
  
    发现人面岩画三大分布带

  这部著作载录了耀良先生在中国岩画分布方面的一项重大发现,即发现一种制作于史前的人面形岩画,在中国东部沿海和北方地区构成三条连续性的大分布带,总长达四千余公里。其中,东分布带是沿着太平洋海岸线延伸,从内蒙古赤峰地区到福建闽南和台湾万山等都出现这种图式的岩画;北分布带是从赤峰始,沿着内蒙古高原和东亚平原的交界处向西分布,几近到达新疆;中分布带是从内蒙古的临河一带,溯黄河南下,到宁夏中部的贺兰山南端止。本书配以数百幅图片,形象、生动、真实地再现史前人面岩画的实存状况。这些照片大都是耀良先生在艰辛考察中实地拍摄而得,绝大部分属第一次发表。

  1991年,耀良先生曾在上海博物馆公布了这一发现,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耀良先生认为,中国人面岩画尽管地域分布广大,但可以认定是由同一文化传播所至,它的起源地应在山东南部和江苏北部。连云港将军崖岩画是目前已知的这类岩画的最早遗存址。它的主流传播线应是北上到赤峰地区,而后向西发展,在临河一带溯黄河南下,以后它很可能消融到了甘肃、陕西等地区的史前文化之中。

  找出与新石器文化同一性

  耀良先生将人面岩画放置于中国新石器文化背景上研究,发现中国北方和东部沿海一带,自八千年以前到殷商,普遍出土过人面形的石、陶、玉质等艺术品,人面岩画显然与之属同一大文化系统,其源头似来自目前尚不明了的某种旧石器文化系统中。其功能在于祭祀,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中的祭祖崇宗观念,应源出于此。本书还发现不少仰韶文化彩陶图案与人面岩画结构相似,尤其是陕西姜寨出土的三件陶瓶上的方形人面纹,因此不可排斥它们之间在图式上的同一性。

  耀良先生还在宁夏贺兰山石壁上,发现一个人面鱼纹图案,与著名的半坡彩陶盆中人面鱼纹几乎一致,两颊各饰一条鱼。只不过岩画人面显出方形,表现得更加原始、拙朴。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