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勤、郭志坤主编通俗版中国历史丨“细讲中国历史丛书”出版

    为什么要推出这套丛书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数千年上万年一脉相承,为世界史所罕见。中国历史类图书一直是图书市场上广受关注的板块,尤其是近几年,在中央的大力提倡和新闻出版界、学术界的广泛响应下,读者对历史类图书的旺盛需求被充分调动,历史类图书持续热销。

    在这种读史热潮下,日前,由李学勤郭志坤主编、12位学者合力撰写的通俗版中国历史“细讲中国历史丛书”将于2015年1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是上海人民出版社继《中国通史》、《中华文化通志》、“中国文化史丛书”、“中国断代史系列”和“中国专题史丛书”之后,历时7年精心打造的又一面向大众的中国历史出版工程。丛书总策划和主编郭志坤介绍,策划这套书,希望达到4个目的:

    1.通过本丛书,以供学习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历代中国民众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尽管在一些历史时期也曾出现过分裂局面,但“大一统”始终是主流。而且无论分裂的局面有多严重,最终都会重新走向统一。 

    2.通过本丛书,以供学习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刚健有为、勇往直前的内在动力。流传至今的“精卫填海”、“女娲补天” 、“愚公移山” 等传说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刚强坚毅、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通过本丛书,以供学习和借鉴中国历史上治国理政的丰富经验。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政治家都非常注重治国安民、“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以及“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4.通过本丛书,以供学习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高尚的精神追求。历经磨难而不衰的中华文明,蕴涵着丰富而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诸如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顽强意志,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海纳百川、虚怀若谷的博大胸怀,修齐治平、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执着追求,等等。这就是中国的精神、中国的脊梁。这套丛书大书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宝贵思想财富,让读者从中获得精神鼓舞,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民服务。为此,丛书提出的宣传语为:细讲中国历史,弘扬中华文化。

    “细讲”有什么与众不同

    秉承上海人民出版社学术立社的传统,“细讲中国历史丛书”一如既往地强调了学术性和可信性。丛书的编写贯穿了两条原则:就书的性质和对象来说,是“面向大众”;就书的题材和风格而言,是“通俗化”。 

    可信性  秉承上海人民出版社学术立社的传统,“细讲中国历史丛书”一如既往地强调了学术性和可信性。两位主编之前就达成一个共识:要组织专业队伍来撰写这套中国历史,确保内容的真实可信并能吸收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但目前中国的现实情况是,当前绝大多数高校和研究机构也未将通俗性作品列入考评体系,专业的历史学者通常不愿或不屑于写通俗性作品;同样真实的情况是,许多专业学者写不好通俗作品。正是克服了这重重障碍后,“细讲中国历史丛书”遴选出了12位相对比较合适的作者。他们均为对中国历史素有研究且有志于通俗历史写作的专家。他们中有的是学殖精深、卓有建树的史学名家,有的是常年立足于三尺讲台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有的还是以“滔滔以言”享誉学界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其中多为年轻的历史学博士。由这样一个“教师团队”来担当编写中国历史读物的重任,当得起,也信得过。  
    通俗性  丛书的编写贯穿了两条原则:就书的性质和对象来说,是“面向大众”;就书的题材和风格而言,是“通俗化”。正如主编李学勤先生说,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的先人创造了辉煌而且源远流长的文化,对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过丰富卓越的贡献,我们有义务把这样的史实告诉社会大众。社会大众需要历史,历史学者、史学著作自当“面向大众”。而“面向大众”与“通俗化”是结合在一起的,要想真正做到“面向大众”,历史著作就必须在语言和结构上力求“通俗化”。  

    为此,丛书在策划阶段即把通俗化作为贯彻的原则。先由主编从撰写体例、写作方法、各朝代的难点热点、配图要点等方面与多位专家和作者磋商交流,形成比较成熟的看法,再通过简报的形式分发给每位作者,在作者的写作过程中还通过简报随时提醒作者需要注意的各个方面,确保编纂的原则贯穿于每本书中。具体而言,这套丛书的通俗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每册文字不足20万字,便于携带和阅读。

    2.丛书采用章节结构的叙史形式,辅之以专题为目,从目录中就一目了然书中的大概内容,并能从史料中快速把握主题和中心。

    3.丛书行文强调平实流畅,注重“故事取胜”,以真实的历史故事吸引人、感动人。

    4.丛书行文强调生动性、可读性和个性,作者在书中根据需要选择对某些人和事加以细讲,有介绍评说,有释惑,有纠正误解,有典故分析,还有神话诠释。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