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报章里的甲午战争

    为了防止这种局面的产生,西方各国在明争暗斗的同时,又不得不相互利用,达成一致。在西方试图遏制日本在华乃至东亚扩张势力的争斗中,英国仍然占主导地位。德维尔努瓦西引用当时法国外长的话说:尽管我们在华利益受到英国的损害,尽管我们对英国的霸权不满和嫉妒,但是欧洲不希望英国过早地削弱。德维尔努瓦西还认为,西方在保护自身在华经济利益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对中国的文化影响和渗透。在这一点上,法国有着优势。法国的传教士曾经深入中国社会各阶层,而且法国19世纪的汉学研究是世界领先的。所以法国必须在这个动荡时期,发展和加强它在华的文化优势,这也许是防止中日联盟最有效的手段。

    后来的历史证明,文化影响的确比经济技术更深远。不过,它并没有来自传教士,而是来自布尔什维克。
  
    2014,又逢甲午。

    120 年前的那场中日“甲午”战争,宛若无法痊愈的伤口、无法挥去的噩梦、无法逾越的鸿沟,令人在无法驱散的硝烟中悲不自胜。

    当年的北洋水师主舰“定远”舰被打捞起来后,迄今仍在日本福冈的街头,被拆造成“定远馆”风餐露宿;甲板改造成的大门上弹痕累累,一个多世纪以来默默述说着中华民族的苦难和屈辱;邓世昌、丁汝昌、刘步蟾……这一个个宁死不屈、舰亡人亡的军魂,在异国他乡的“定远”上泣血!

    当年的侵略者日本,右翼势力恶性未改,依旧气焰嚣张;从倾坍的废墟中站起来的中国,有一些人麻木习气尚余,散沙根性犹存。愿泱泱中华的国魂、军魂,从对“甲午”战争的殇思中汲取力量,更加强壮!

    让我们记起盛唐的痛击,曾打得日寇一千年俯首称臣;大明的骁勇,曾让日倭二百年不敢来犯。

    为了少流生命之血,少抛民族之泪,新华社解放军分社和参考消息报社联合组织刘亚洲、丁一平、皮明勇、肖天亮、余爱水、金一南、罗援、肖裕声、彭光谦、徐焰、张炜、孟祥青等军事名家,以中国军人的家国情怀、当代学者的文化良知,就120 年前的“甲午”战争的惨痛历史教训,进行深刻、全方位的反思,走进历史深处,回应现实关切,倾听未来呼唤,撰成长篇研究论述和血泪文章,以期警醒国人和全军官兵勿忘国耻,勿忘军耻,知古鉴今,重振国威。

    这组长篇反思深思文章,字字千钧,句句泣血。自2014 年3月3日至4月11日在《参考消息》连载以来,激起了军内外各界读者的热烈响应。应广大读者要求,我们特将其充实完善,汇编成书《甲午殇思》,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公开出版。

    相信这组极有含量的政论性文章,既能激起我们勿忘国耻、矢志强国的奔腾热血,也能引发我们理性判断、对症下药的冷静思考;既能帮助我们梳理历史思绪,也能激发我们增强时代担当。

    “虽有其心,难有其力”,是尴尬。
    “虽有其力,难有其心”,是悲哀。
    走在复兴之路上的中华儿女,反思反省,应有其心;抗耻拒辱,当有其力。
    马年春节,有这样一条特别提神提气的拜年短信:
    甲午重触中国痛,天马扬我汉唐风。
    谁敢兴风作恶浪,叫他赎罪到祖宗。
    一位将军和诗一首,表达心志:
    回首甲午心惟痛,放眼新春梦汉风。
    何惧鬼魅再作孽,策马待命箭在弓。
    这样的诗句读来让人热血沸腾。
    岁逢甲午,狼烟犹在。我们无权不殇思!
                                              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社长 刘声
                                              参考消息报社总编辑 张铁柱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