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书记念叨的书,你看过多少?

    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引起外界广泛关注,特别是习近平随口提到不少书籍,让到会作家惊讶“都能列一个三四十本的书单了”。昨天,与会的王树增、冯骥才、曹文轩等作家接受京华时报采访时,都对习近平的阅读趣味津津乐道,感叹这个时代应该多读经典。据几位作家回忆,习近平提到比较多的是俄罗斯文学,还曾在访问古巴期间探寻海明威的足迹。

  王树增

  他谈到每一种文学都能列举出哪些经典,什么情况下什么时候读的,有哪些作品对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每一种文学都能列举经典

  10月13日,曾创作过《长征》等作品的军旅作家到浙江部队里去讲课,一下飞机就接到了电话,“我们与会者事先都不知道,都是当天才收到的通知,电话里就说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事儿,让赶紧回来。我听说铁凝当时在欧洲,下了飞机就赶回来了。”

  回忆当天文艺座谈会的情况,王树增觉得时间虽然长,但整体氛围轻松,习总书记也会时常插话,与文艺家们谈一些个人看法,也随口提到了不少文学经典,“他谈到了俄罗斯文学、美国文学、英国文学、法国文学、拉美文学,还有印度文学,而且每一种都能列举出一些经典,什么情况下什么时候读的,有哪些作品对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作为从事文学的人,我想还是得努力,对自己也是一种激励,我很汗颜,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王树增觉得,从习总书记的谈吐和交流中,能感受到他是一个人文修养很深厚的人,“这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估计是从他能读书以来就坚持读书,长期刻苦读书的结果。像一些具体作品,比如印度泰戈尔的作品,莫泊桑的短篇,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还有莎士比亚的戏剧,马克·吐温的作品,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以及雨果的《悲惨世界》《九三年》等等。”

  会上点名说读过我的《长征》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自己读《老人与海》的故事,让王树增印象尤为深刻,“他当时谈到了《老人与海》对他人生的鼓舞,他作为副主席的时候有次到古巴访问,在行程非常紧的情况下他还是寻找到了海明威在古巴海岸写老人与海的那个地方——海边的一个小酒店,能感受他对于作家是充满了尊重。”

  谈到最近在网上流行的“习大大书单”,王树增笑着说:“我也看到了这个书单,真是还挺全的。我在会场时就看到有人在记,但我是没有记下来,感觉都能列出一个三十本的书单了。”在王树增看来,单纯地去追求这份书单的完整性没太大意义,而是通过这种方式激励更多人去读书,“当代中国读书还是弱项,我看到一些统计,欧洲的一些国家人均年读书量有的四五十本,我们好像只有四五本。当代人能不能静下来读?通过阅读培养自己的心灵、人格,提高对生活的认识。”

  当天的座谈会后,王树增与习总书记也有过简短的交流,“他在刘云山同志的陪同下,跟我们聊了聊,很随意。跟那边电影工作者聊的时候,我们作家这边就各聊各的。他之前讲话的时点到过我的名字,说读过我的《长征》,还建议身边的同志读。后来交流时还说在电视上看到过我,刘云山同志提醒他是《百家讲坛》。整个状态是很轻松的,关键是他熟悉你的作品,让人感觉很亲切。”

  采访最后,京华时报记者问王树增最近的创作情况,他说:“我创作的战争史系列最后一部《抗日战争》已到了杀青阶段,大概160多万字,尽量明年年初能够出来,花费不少心血,争取能够写好吧。”

  冯骥才

  他谈俄罗斯作家的时候,是按照文学史的作家排列说出来的。

  按文学史排列说出俄罗斯作家

  参加当天的文艺座谈会之前,冯骥才就对习总书记“爱好文学”有所耳闻,“我以前看过他写的追忆贾大山的散文,还看过他的一首追忆焦裕禄的词。还从报纸上看过,他此前访问俄罗斯时跟记者谈到的一些作品,很深的印象就是他谈俄罗斯作家的时候,是按照文学史的作家排列说出来的,第一个说的是普希金,然后是莱蒙托夫、果戈理、契诃夫,之后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等。如果不是看过大量的俄罗斯文学作品,不会说出确切的顺序。”

  谈及习总书记当天提到了哪些文学作品,冯骥才说:“他是在讲话中穿插谈到的,比较多的是俄罗斯文学,说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深度和托尔斯泰的广度,如果不是阅读了大量的作品,不会这么去评价,可能只是简单地提到。还谈到了古希腊三大戏剧大师的作品,还有走30里去借歌德的《浮士德》,这都是很难读的书。还谈到《少年维特之烦恼》,雨果的《九三年》,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美国的海明威,英国诗人拜伦。”

  冯骥才回忆,当天习总书记对文学作品的旁征博引是很随口说出来的,“我印象中,他的讲话挺有文采的,有些语言是文学的语言。这个意义上讲,让我们作家感到很亲切,比如他到海明威写《老人与海》的地方,这种情怀往往是作家们才会有的,比如到俄罗斯去看看托尔斯泰的庄园,前两天到俄罗斯还去了列宾的故居。作为一个政治领导人,有这样一个文学情怀,是很难得的?”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