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de in China对很多人都是机会”
时代周报:你太太也写过工厂的故事《打工女孩》,我相信你们对中国的工厂一定有非常深刻的想法。
何伟:嗯,我们要我们的孩子以后也到那里工作,我们不要她们上初中,因为学费太贵了(开玩笑)。的确,我在丽水的时候我太太在广东,我们经常会一起聊。
时代周报:在你看来,什么是中国制造的真相?
何伟:其实我看到的只是工厂里面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中国工人。
Made in China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机会。以前很多人在农村,他们去了城市打工,生活水平和思想水平都提高了。比如《寻路中国》里有个楼师傅,出去打工的时候才十二三岁,那时都不会认字,但他很聪明,业余时间学了汉字,学了好多技术,变成了专家。所以他的工资提高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从这个人的例子来看,他打工之后生活比以前好多了。很多人都是这样。Leslie(何伟的太太张彤禾)在广东也认识好多年轻人,在业余时间学习电脑和英语,也许学得不是很好,但他们感兴趣。
很多美国人觉得中国的工人像机器人,给很少的钱都可以工作,没什么想法,这完全是不对的。《奇石》里有一篇文章是关于深圳的,人物是我以前的学生Emily。在那篇文章里我也着重写了工人的文化,以前我们不太重视这一方面,但其实他们也有业余时间在读书、看电影、看节目。他们当时都听一个叫“夜空不寂寞”的节目,对他们的思想来说特别重要,能教给他们很多新东西,教他们怎么谈恋爱、结婚。这其实很重要,但大多数记者都不太重视这方面。
时代周报:胸罩调节环制造厂,这个名字在《工厂》这一篇里出现频率很高,你为什么会选这样一个工厂?
何伟:我一开始没有刻意选这个“胸罩调节环制造厂”,我认识的那些老板没告诉我他们的具体业务。我问他们做什么,他们说是跟衣服有关系的。我第二次去,看到机器,才知道他们做的是什么产品。我觉得很有意思,那么小的东西一般人都不想管,但那么小的东西也是一个世界,有好多人的故事,有一个人是偷蓝图的,好多人想杀死他。这些东西都很有意思,我要告诉美国和中国的读者,那些人有文化,有复杂的生活,不是机器人。这虽然是个可笑的小东西,但也是一个人的生活。
“政府扶持模式下的成长者”
时代周报:我们在《奇石》里看到了芜湖的奇瑞汽车城。这也是你写《寻路中国》的时候去到的地方吧?
何伟:差不多是2005年,正在准备写《寻路中国》,我想了解中国的汽车市场,奇瑞那时候是一个发展比较快的小公司。
现在在埃及有挺多奇瑞车,不过名字不一样。不过它还没有出口到美国来,欧洲也没有,一些专家会说,在美国卖车有好多规定,很多韩国公司刚到美国的时候也遇到很多问题,比如现代刚开始的时候名声也不好,做了改进之后好多了。汽车进入欧美市场是挺麻烦的事,所以奇瑞现在还是在埃及和非洲其他地方比较多。
中国人做很多东西很快很高效,但质量不好。美国也是这样,有时候要方便要快,质量就会有问题。
时代周报:就像你书里提到的,芜湖这样的地方是中国新经济的后来者。汽车城和丽水、温州那一带的小商品生意,显然很不一样。
何伟:对,芜湖政府投资比较大,丽水私人资本为主,温州的国家投资也不太大。所以奇瑞算是一个政府扶持模式下的成长者。中国如今需要质量比较好、价格比较贵的产品,跟日本一样―以前Made in Japan也曾是个不好的标签,但后来他们改了。
中国的汽车工业都还没到达下一步。现在美国可能有比亚迪(002594,股吧),但不多。
其实我也理解,因为他们要先做基础,然后再提高,目前质量不好也很自然。其实已经很了不起了,芜湖那个地方没什么重要工业,能有汽车工业已经很厉害了。一开始奇瑞没有登记,我问他们,他们说这跟超生一样,不能提前登记,生了以后可以。我觉得很好玩,也很聪明。先上车后补票,类似的事情在中国很多。在事后得到允许比在事前申请要容易很多。我还是很钦佩他们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