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客眼中的“奇石”

    这一方面得益于何伟更花心思的观察,比如在《离乡回乡》一文,他讲述中国最著名的篮球明星姚明的故事,长时间追随姚明采访,从美国的赛场,到中国姚明参与的每一次社会活动。这看起来完全是最简单最笨拙的随访方式,但却是最用心最有效的方式,所以何伟能写出别人无法获取的细节。比如在北京电影制品厂的一次广告拍摄中,有一个镜头是2米26的姚明举着体重五十二斤的四岁小胖子孙浩轩去扣篮,一连拍了四条,都没能成功,在第四次,姚明一个趔趄,不经意地让小胖子的鼻子撞上了篮筐。小胖子嚎啕大哭,随后又拍了第五条,终于灌篮成功。姚明踱步来到站在场斑的何伟身边,用英语说道:“举重训练。”

  何伟在书中特别说道自己的童年,父亲总是对陌生人充满好奇,只要在什么地方坐下来无所事事,他就会随机选中某人,问小何伟观察到什么?比如“他的穿着有趣吗?走路姿势如何?你觉得他是做什么的?为什么他会出现在这个地方?”

  父亲是一名社会学家,这样的训练,让后来成为记者的何伟获益良多。多年后,何伟发现中国人常常过于谦逊,不愿意成为关注的焦点,“当上记者后,我逐渐学会了耐着性子,因为一般要等上数月乃至数年时间,我才能让一个人无话不谈。我记住了父亲的方法,如果想对某个人真正有所了解,我们就不能没有耐心。”

  为了完成关于姚明的报道,何伟还采访了数位与姚明有过交集的人,甚至找到长期为姚明理发的一位身在休斯顿中国城的理发师。

  梁鸿说:“何伟就是那样睁大一双眼睛看每个普通人,所以他看到了。”

  在《突袭美国》一文中,何伟试图呈现中国人面对美国“9·11事件”后的群体心理。他来到温州。在他看来,这座城市商业发达,“人们不光有务实而国际化的眼光,还带着诸多美国文化的影子,他们会对”9·11事件“有什么样的反应?”随后他从当地随处贩卖的反映美国霸权主义的纪录片里,从与当地不同阶层市民的交谈里,读出复杂而混沌的群体心理。

  而在《中国巴比松》中,何伟讲述了中国浙江小城镇仿制世界名画的画师的故事。那些年轻的画师,拥有娴熟的画技,可以模仿出各种风格的大师之作,但他们只能像影子一样,将自己埋藏在画作背后。何伟用了这样一句话:“镜子里面的倒影让他专注于细节(‘他’指那些画师),但是在更大的风景面前他从来没有觉得无所适从。”

  杨铭宇说:“我觉得何伟的写作跟这句话非常相称,他写很多细节,也看到很多细节,但是没有迷失在当中,而是归纳更多的东西放在文章里面,最后引起读者对这些小事情的关注,再反过来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人存在,为什么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纽约客》杂志有一期很出名的封面画,世界分为纽约和纽约之外的地方,而“纽约之外”则是无尽的“荒原和戈壁”。这个封面直观地展现了当时美国人的心态。这也是何伟少年时代的心态。对他来说,中国就是“荒原和戈壁”的一个角落,直到上大学,何伟都对中国不感兴趣。但当他成为《纽约客》的记者,他一直在用细节,化解中国这个“荒原和戈壁”的刻板印象。

    陆晖特别在意何伟在书中写到的各种类似“奇石”那样的假货,他觉得:“‘奇石’背后还有一层含义,我们现在所说的山寨、假货的含义。”何伟取这个名字,似乎在暗示中国的某些问题,表面看着像一枚值钱的奇石,但实际充斥着谎言和虚假。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