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是什么?--《西方世界:碰撞与转型》 《西方世界:碰撞与转型》以一篇引人注目的文章"西方是什么?"开启全书,为我们理解西方文明提供了一个框架,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文化碰撞的价值和重要性。探讨了由发生于西方世界内外部的一系列不同信仰、观念、技术及人群之间的"碰撞"所导致的西方世界处在不断变化中的"定义"和"身份"。作者通过详述政治、社会、宗教以及历史文化等领域在以往不同历史时期所发生的变化来考察西方的这些碰撞和变化。 《西方世界:碰撞与转型》针对"西方就是由地球上的一些区域或人们组成,西方历史就是欧洲历史的延伸"的观念,主张西方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超越了欧洲政治和地理界限的文化概念,西方文明本身就蕴含了一种文化史。有鉴于此,书中的叙述开始于文明之初在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驯养动物、栽培农作物和开辟长途贸易,立场鲜明的指出西方文明的许多要素源于地理上并不属于欧洲的北非和中东等地,这些古代文明作为现代西方的文化鼻祖对地中海地区在思想、艺术、宗教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为了便于叙述,作者仍以政治史为主线,糅合了社会、军事、科学技术、宗教思想、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发展状况,穿插于政治叙述之中。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作者特别重视探讨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或者一个国家的周边政治环境,并适当加入了对妇女地位的探讨,使整个历史叙述更为立体和全面,完全抛弃了传统的"西方中心论"观点,对于"碰撞与转型"这一强调多方相互影响的主题而言,非常贴切。
了解希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社会的必读--《希腊人:历史、文化和社会(第二版)》 《希腊人:历史、文化和社会(第二版)》是西方学术界出版的比较受欢迎的一种教科书。该书叙述了自史前到公元前30年希腊的历史,并用了较多篇幅讲述了在这段时间内,希腊的文化和社会状况,不仅将希腊历史局限为世界历史中的某一时期,更是把希腊文明作为古代地中海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考察。涉及的内容包括希腊的地理情况、政治发展、经济情况、气候、人口状况、社会情形、宗教、文化生活、重要人物等。 《希腊人:历史、文化和社会(第二版)》与传统的希腊史著作非常不同。首先,本书特意将希腊人看作更大范围的地中海世界的一部分,力图展示东部希腊与西部希腊的发展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其次,作者驳斥了一种偏见:有关希腊,值得我们了解的事情止于公元前404年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结束、公元前399年的苏格拉底之死,以及公元前338年的喀罗尼亚战役。事实上,公元前的最后三个世纪对希腊史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与伯利克里的深刻洞见、帕特农神庙的美丽一样,希腊化亚历山大里亚的奢华和罗马军队不可阻挡地扫荡东地中海的步伐也是这段历史的组成部分。第三,本书中收录了大量的地图以及风景、物体、建筑方面的图画。
致敬中国经济改革--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大规模改版印刷 发轫于上世纪80年代的"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是中国当代经济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20多年来,先后出版了200多种国内外一流的经济学著作,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和国际标准化。从去年年底开始,在丛书主编,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书记、总裁陈昕的主持和指导下,格致出版社启动了丛书改版和整理工作。 此次出版工作的重点是系列丛书中的"当代经济学文库"和"当代经济学译库"。除新出版的著作外,"当代经济学文库"遴选出来做新版的旧籍基本写就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些经济学论著为中国早期改革开放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引领,曾经切中中国经济的时代命题,探险中国经济学的前沿地带、热点话题,发出过振聋发聩之声。如中国第一部运用现代经济学框架分析中国经济运行的著作《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分析》;中国第一本系统论述中国对外开放理论和体系的著作《国际竞争论》,填补我国金融学领域空白的《汇率论》和《国际收支论》;享誉学界的林毅夫等的《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樊纲的《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等等。"当代经济学译库"则遴选了一批大师经典之作,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思的《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当代金融发展理论奠基人麦金农的《经济市场化的次序》,汇集科斯、张五常、德姆塞茨等经济学大家经典文献的《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等。 格致出版社以改版为契机整理印行这些旧籍,旨在再现当年著作的价值,并向对中国经济学现代化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作者致意。同时,焕发丛书对当下中国经济改革实践的非凡意义,展望中国经济学具有世界意义的成果。 旧籍新版工作也得到了作者们的大力支持,林毅夫、江小涓、袁志刚、贝多广、胡汝银、周振华等丛书早年作者都欣然应出版社之邀为新版著作写了再版前言。预计"当代经济学文库"、"当代经济学译库"将于年内陆续推出30余种旧籍新版品种和数种初版新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