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民出版社放手青年编辑“实战”大项目

  想要顺利进入上海人民出版社工作对于青年人来说着实不易。首先简历上的他们要足够优秀,先从人事部门招聘邮箱里众多的应聘邮件中脱颖而出,然后还要经历严格的笔试,成绩优秀的青年人才能够进入面试环节。最终,经过上海人民出版社多位领导和专家的轮番考验,最优秀的那几个才能够留下来。

  青年编辑想要成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有什么好办法呢?“在游泳中学游泳,在大项目中成才。”这是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王兴康培养青年编辑的思路。“对于青年编辑来说,一个大出版项目做下来之后所得到的锻炼,比授课和培训效果要好得多。”王兴康一直鼓励青年编辑要边学边干,跟老编辑、跟一流的学者多接触学习。

  入社之初,除了常规的培训和要求之外,制度的合理设计也很重要。上海人民出版社实行三审制度,青年编辑们看完的一审稿件交给负责二审的老编辑,老编辑看完二审之后要把意见和问题返回给一审,而且要把每一个问题给一审的青年编辑讲解清楚,这个讲解的过程实际上就起了很重要的助推作用,对青年编辑成长大有益处。

  当然经过层层把关入社的青年编辑们也都有着强烈的主动学习欲望,实际工作起来虚心不浮躁,谦虚却也不怯场。刚来两个月的青年编辑张钰瀚编辑一位知名学者的稿件,这位学者想要修改一个字,他认为这个字错误,但是张钰瀚却认为不需要修改,并向这位学者拿出了不必修改的证据,让这位学者心服口服。在做建党90周年出版项目时,青年编辑们和老编辑们一起工作,与上海人民出版社合作的国家博物馆工作人员称赞说:“你们的青年编辑考虑问题站的角度非常高,小小年纪就能够站在全局的高度来考虑问题。”王兴康对此也深有感触,在大项目中,青年编辑跟在老编辑身后学到了很多,得到历练,成长非常快。“我相信他们经过两三年的历练都可以单打独斗,独当一面。”王兴康肯定地说。

  10年前,刚刚进入上海人民出版社时,毕胜是个充满热情的青年,如今他已经成长为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助理、政治读物编辑中心主任。毕胜曾经的老部门主任、现在的上海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齐书深说,毕胜就是典型的大项目带动成才的代表。

  刚入社时,毕胜刚好赶上建党80周年出版项目的工作,和同事们一起封闭工作3个月,为该项目的出版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其间,老编辑们认真带,毕胜也有机会和高水平的作者队伍交流,做完这个项目之后,他已经有了很大的成长。齐书深也对毕胜要强、学习上进、悟性高、做事严谨的态度非常认可。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看到一些青年编辑感到茫然的时候,很多老编辑做选题后,主动带青年编辑一起做,甚至把很多选题送给青年编辑,年终考核时把工作量算青年编辑的,这样让青年编辑非常感动。“既然孩子已经招聘进来了,我们就有责任培养。”老一辈编辑像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着青年编辑成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