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书圭臬,范式千载,退笔成山,登堂穷意表;碑帖名品,坐拥百家,融古开今,挥翰合天机”,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碑帖名品”丛帖各册封底的这两句话道出了这套书的出版宗旨、内容规模、意境风范。 中华文明绵延五千余年,文字实具第一功。从仓颉造字而雨粟鬼泣的传说起,历经华夏子民智慧聚集、薪火相传,终使汉宇生生不息、蔚为壮观。伴随着汉字发展而成长的中国书法,基于汉字象形表意的特性,在一代又一代书写者的努力之下,最终超越其实用意义,成为一门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字无法企及的纯艺术,并成为汉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中国书法包罗万象,从孔孟释道到各家学说,从宇宙自然到社会生活,中华文化的精粹在其间都得到了种种反映,书法无愧为中华文化的载体。书法又推动了汉字的发展,篆、隶、草、行、直五体的嬗变和成熟,源于无数书家承前启后、对汉字美的不懈追求,多样的书家风格,则愈加显示出汉字的无穷活力。因此,学习和探求书法艺术,实际上是了解中华文化最有效的一个途径。然而,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不同文化剧烈碰撞的当下,书法也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有识之士深感传统文化有“迷失”、“式微”之虞。 有鉴于此,上海书画出版社以保存、还原最优秀的书法艺术作品为目的,出版了这套“中国碑帖名品”丛帖。该丛帖在总结书画社不同时段字帖出版的资源和经验基础上,更加系统地观照整个书法史的艺术进程,汇聚历代尤其是今人对不同书体、不同书家作品(包括新出土书迹)的深入研究,以书体递变为纵轴,以书家风格为横钱,遴选了书法史上最优秀的作品汇编成一百册。目前已出版 《秦汉古格》《晋韵流风》《北碑峻立》《唐碑正宗》《唐宋意象》五卷,七十二种,各卷相互照应,卷间又自成体系,有益于读者对书史既宏观又深入的把握。 据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王立翔介绍,做这样一套丛帖他们花费了相当大的精力,其中最大的难题是寻找资源,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力求找到最好的底本,并在成书时加入了整拓,尽量完整呈现原貌。另外在文字疏解、艺术赏评诸方面也做了全新尝试,请专家标注句逗,使文字记载、释义的属性与书法艺术造型、审美的作用相辅相成,进一步拓展了字帖的功能,以方便读者学习与品鉴, 与市面上一些印刷粗糙的丛帖不同,书画社的这套丛帖在设计上独具匠心,封面封底那内敛沉郁的红是参考了古时雄黄纸的颜色,每册书封上都有从该册内容中选取的相应的字作为底纹,比如《王羲之兰亭序三种》封面上的字是“兰亭”、《米芾蜀素帖 苕溪诗帖》封面上的字是“载酒”……既展现了书法家的书风,也反映了书法家的秉性。而内里则充分利用现代高度发展的印刷技术,精心校核,原色印刷,几同真迹,再现了中国书法史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