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版鼓词今现——大型丛书《清末上海石印说唱鼓词小说集成》影印出版

    由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全力打造、反映当代鼓词影印出版水平、体现最新鼓词整理研究成果、昭示这一研究领域今后发展趋势的《清末上海石印说唱鼓词小说集成》在2013年岁末之际与读者见面,为相关人士提供营养丰富的贺岁大餐。

  《清末上海石印说唱鼓词小说集成》(共10册),系“‘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和“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是近年来国内首次出版的影印百年前上海地区书局刊行说唱鼓词小说的一套大型丛书。国内鼓词权威专家李豫教授及其带领的团队担负了本丛书的研究与整理任务。它的出版,不仅为阅读者研究者提供了第一手的原始资料,也为中国鼓词从明末清初至民国时期鼓词文本的全面搜集整理汇编出版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清光绪、宣统年间是我国戏曲曲艺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这个时期的曲艺,无论是大鼓书、二人转、时调、相声、评话、杂耍诸方面的发展在城市和农村都呈现出极具繁荣的态势,而鼓书的演唱则是这个时期最具特色的曲艺曲种,如在北方出现的京韵大鼓、木板大鼓、乐亭大鼓、西河大鼓、京东大鼓、奉天大鼓、潞安大鼓、河洛大鼓,以及南方出现的温州鼓词等等都为这个时期的农村城镇的民众娱乐文化生活提供了无尽的源泉和动力。

  上海是近代中国中、西文化的交汇之所,清末时期,西方先进的石印印刷技术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文化,尤其是出版业产生了重大影响。上海作为当时全国的出版中心,是石印术应用最广泛的地方,采用石印术印刷了大量的书籍、图画、报刊等。光绪年间,鼓词的出版借助石印术的传入,出现了空前的兴盛,这为鼓词传统的传播形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尽管当时上海的中小书局是出于商业的目的进行的印刷和出版,涉及利用北方的现成版本在南方大规模地进行翻印、重印、再版的版权问题,但这批百年前的出版物可以说是保存“国粹”的运动,因为这批石印鼓词小说的底本应来源于清乾隆时期至同治年间出版的木刻鼓词小说,这批小说的底本多已不见于世,原因是木刻本鼓词小说价钱昂贵、印刷成本高、印刷数量极其有限,以及存世版本逐渐消失。

  多年来,清末上海的石印鼓词小说一直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这是由于以下三个原因形成的:一是鼓词小说属于“俗文学”范畴,而“俗文学”的研究是近年来才随着“非遗”的保护而呈现出被学术界越来越关注的趋势;二是鼓词小说在“非遗”之前由于受到“左”的思想干扰和影响,被当作封建迷信的东西来对待,人们对于这些作品是采取着一种批判和回避的态度;三是鼓词小说在刊行后一百年来,随着时代的推移,能保存至今者已经寥寥,而幸存者大部分被分散地收藏在国内外的图书馆内,这对于研究者和整理者来说都是不容易看到或需要花费大量资料费用和时间才能够完成的工作。

  《清末上海石印说唱鼓词小说集成》是清末上海石印鼓词小说经过长时期全面搜集、整理和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一个选题。清末上海石印鼓词小说主要是将原先乾嘉时期北方出版的中长篇鼓词小说进行初步整理后重新手写制版印刷的出版物,少部分属于文人采用民间鼓词的形式“新编创作”的鼓词小说。因此,清末上海石印鼓词小说大部分的内容来自民间鼓书艺人口耳相传并由书坊采录刊行者,是清代口耳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

  本丛书是从国内主要图书馆选择了目前存世的35种(根据《中国鼓词总目》和目前国内主要图书馆书目著录,清末上海各书局共出版此类鼓词小说105部,但其中48部为存目,7部为残本)清末上海石印说唱鼓词小说作为主要内容,具体书目包括绣像彩云球鼓儿词、绘图大破孟州全传、绣像大破沂州鼓词全传、绣像大西唐、绣像二度梅鼓词、绣像说唱粉妆楼全传、绘图风都岭、醒世小说英雄泪、醒世小说国事悲、绣像汗衫记、绘图红灯记鼓词、绣像蝴蝶杯鼓词全传、新刻蛟趾罗、绘图鼓词济公全传、绣像金环记、绣像金陵府全传、绣像归西宁全传、绣像九巧全传、绣像李翠莲施钗、新刻绣像莲花盏、绘图新出临陶府、绣像双钗记鼓词、绘图满汉斗、绣像前七国志鼓词、绣像马潜龙走国全传、绘图三国志鼓词、绣像三省庄说唱鼓词、绣像金金锁镇、绣像太极阵、新辑绘图太极图、绘图花木兰征北、绣像天门阵、绣像玉堂春鼓词等说唱鼓词小说。

  鼓书的演唱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清光绪、宣统年间戏曲曲艺文化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影印出版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对于我们民族文化的保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传播、借鉴均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古籍整理与保护意义。同时,为国内外图书馆、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研究者、文学爱好者提供一批百年前的中国古代说唱读本,为中国清代俗文学史、清代小说史、清代思想史、近代印刷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原始资料。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