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六,思南路书集风雨无阻

    去年11月起,原上海国际文学周的策划团队、上海几个书店负责人和思南公馆方面开始具体磋商活动的策划,几乎以每周一次会议的频率落实各项活动的细节。在思南书集方面,首先由上海古籍书店、外文书店、艺术书坊、美术书店、上海蒲蒲兰绘本馆和上海作家书店来负责露天书集摊位的运营,并对售卖书籍的种类作出具体规定,细节甚至具体到服务员的着装等。此外,书集举行过程中具体可能会遇到的问题,都提前考虑并做出备案。

    参加书集的蒲蒲兰绘本馆在上海落户已经有6年,目前在上海已经拥有活跃会员家庭1万多个,每周6场固定的亲子故事会活动,在上海有一定的知名度。对于参与到思南书集活动,蒲蒲兰负责人杨涤对早报记者说,“不得不承认,这几年实体书店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不改变经营模式只有坐着等死,而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是一个尝试。”

    让读书会更专业

    思南读书会的具体策划人李伟长、彭伦、华健等4位分别来自出版、作协、写作和媒体领域,其中来自九久读书人的彭伦是上海国际文学周的创办人之一。

    李伟长目前是上海作协创联室副主任,他本人在作协工作之外就一直参与很多文化活动的组织,也做一些文学评论。“我受到邀请参与到这个项目中,也能把自己的资源整合起来。读书会的策划团队其他三位成员也都是平时的朋友,所以沟通起来没有问题,工作分工起来有默契。”李伟长对早报记者说。目前第一场活动的具体操作就是由李伟长负责,“在具体落实中才遇到了那么多工作细节,不只是把我认识的两位作家叫来就行。”李伟长说,上海有那么多民间读书会,“我们希望做最专业的那个。”

    在李伟长看来,思南书集和思南读书会活动能成为上海城市的文化品牌,“读书会最大的特点就是时间和地点固定,而且每周一次的频率,在本市很多类似活动中也是没有的。更重要的是,我和其他三位策展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出版资源,相对能把读书会做得更为专业和高端。”李伟长认为,这个读书会是在上海,但他的视野不只是上海。“虽然开张第一场的两位嘉宾都是上海作家,但在我们计划中,北京、南京、台北、香港等华语地区的作家都在视野之内,也会吸纳海外作家,比如我们第四场活动——就是一位具国际知名度的法语作家,这个平台是向世界开放的。”在读书会策划团队那里,这个每周六下午举行的读书节目,它的榜样就是纽约曼哈顿上的“92nd Street Y”,位于莱克星顿大街上的这个场所,每周固定举行读书活动,能走上那个舞台的都是世界级作家。

    而在孙甘露看来,上海的周末在城市很多角落有各种类型的读书会,现在多那么一个思南读书会,这个读书会汇聚了这些专业人士来做,它可以做得更为专业,“我的看法是,读书会永远不会嫌多。”阚宁辉则对早报记者说,“两个活动都还在起步阶段,但平台很宽广。”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