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画报》创刊80周年感怀

    今年是《科学画报》创刊80周年。20世纪初,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一批立志科学报国的中华学人创立了中国最早的民间学术社团——中国科学社。为了使更多的民众了解科学,热爱科学,利用科学的力量促进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福祉,1933年8月中国科学社在沪创办了中国第一本科普刊物——《科学画报》,体现了老一辈科学家强烈的科普意识、社会责任感和远见卓识。
    历经志士仁人和全体中华儿女前仆后继、艰苦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终于找到并开辟了一条适合国情、适应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发展道路。今日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研发投入大幅增加,创新能力快速提升,载人航天、“蛟龙”深潜、北斗导航、航母入列、千万亿次超级计算、超高压直流输电、高铁等实现重大突破,重要领域研发和工程技术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科学原创、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意、设计、研发、创新集成的能力还不强,还不是“创造大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任重道远。党的十八大为深化改革开放,建设现代化国家描绘了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党和国家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做出的重大抉择。
    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驱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都应该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这对于近现代科学传承历史不太长、科技创新文化积淀并不深厚的我国尤为重要。这也是每一位科技工作者和公共媒体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青少年时代,我正是从《十万个为什么》《知识就是力量》,以及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等科普读物中汲取科学知识,领略科学大师、工程技术巨匠们的创新思想和科学精神。它们培育激励了我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使我选择和走上了终生从事科技创新的人生道路。在科技教育、科学研究和科技管理的实践中,我必须不断学习科学知识、科技发展史,研究思考人才成长、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的规律,展望科学技术前沿和发展趋势,认知科技创新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需要为之创造的社会环境自然也与科普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在中国科学院任职期间,多结合工作实际和科技发展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有感而发、即兴而作。在卸任科学院职责以后,我将科学普及、科技展望、科学伦理与科技咨询等作为一名老科技工作者应该而且能够承担的一份社会责任和工作来安排,每年从著名科学大家、工程技术巨匠的纪念日,科技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事件中寻找线索,结合社会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选择主题,撰写科普文章,参与咨询研究,也借此阐发感悟、展望思考、提供咨询建议。一些文章我曾用在中国科学院“科学与中国”“科学与人文”等论坛报告,有些曾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浙江大学、香港大学等讲演,与师生分享交流,多数文稿分别在刊物、报纸上发表。听众和读者们的热情、兴趣和关注使我备受鼓舞,也增添了我年复一年把这项工作坚持下去的信心和动力。
    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是科普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科学画报》是现代中国历史最长、最受读者欢迎的科普刊物之一。衷心祝愿《科学画报》继承光荣传统,弘扬科学精神和时代精神,开拓创新,办成更受读者喜爱、社会公认的优秀科普刊物。也希望科技界、广大读者和全社会能有更多的同志积极参与进来,共同为之做出不懈的努力。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