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过一甲,这不是年龄,而是研究生涯;78岁,没有在家里安逸,而是倒在了研究室;她为考古学术界留下卓越成就,她要求捐献遗体。她就是上海博物馆老一代学人、中国著名的青铜器研究专家陈佩芬先生。 陈佩芬1935年4月12日出生于上海,1952年始,任职于上海博物馆。历任上海博物馆征集编目组组长、上海博物馆研究员、青铜研究部主任、上海博物馆副馆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文博学院兼任教授、上海大学文物考古研究中心顾问、保利艺术博物馆顾问、上海钟鼎艺术品鉴定有限公司高级顾问,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3年11月10日8时许,陈佩芬因病去世,享年78岁。今天10时,陈佩芬告别仪式将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告别厅举行。 陈佩芬早年跟随考古学家蒋大沂先生学习经学、金文,打下了扎实的国学功底,掌握了青铜器学的基本理论。以后,又与上博原馆长、考古学家马承源先生共同担当起上博的青铜器研究工作,特别是在马承源先生的指导下,对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器形、铭文、纹饰、锈蚀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实践工作,积累起丰富的经验,很多青铜器她手一掂重量,或眼睛一望足、体高低比例,就能辨别出真假。她写出了《青铜器辨伪》一文,为青铜器的鉴定工作建立了有价值的标杆,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在青铜镜的领域里,陈佩芬有自己的建树。《上海博物馆藏青铜镜》(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一书,采集了战国至唐各时代优秀的青铜镜100面。其中《概论》一文,对青铜镜的断代、分期、形式、流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识,是一篇精要的中国铜镜史。退休后,她注重收集了国内外和新出土的纪年铜镜,这些有具体纪年的铜镜,对我们鉴定、研究中国多领域的断代文化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纪年铜镜》也已完稿,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青铜器研究的三大支柱是铭文、器形和纹饰。有铭铜器相对较少,而大部分的青铜器有纹饰,是研究青铜器的最广泛的素材,过去几乎没有研究青铜器纹饰的编著。陈佩芬编著的《商周青铜器纹饰》(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是青铜器研究领域中第一部以纹饰为题的专著。1978年,我进上博时,陈佩芬是金石组的组长,当时,她已在进行纹饰的收集、分类研究工作,还常常为我们讲述分析个体纹饰的要领,读动物类的纹饰首先要找目,然后由眼睛向头部、体翅展开,经她的解读,我们很快掌握了青铜器抽象图案的释读方法。她汇集了自夏、商、西周、春秋,至于战国出土和传世的主要青铜器纹饰,其年代大约自公元前16世纪以前至公元前221年,把青铜器纹饰,据纹样的特征分为十个大类,每类下根据其结构的差异又分为若干式样,每一式样又分为若干种,以时代排列先后为准则,每一纹饰标明其所属的器名和部位,所有纹饰均用中国传统的墨拓方法,并加以托裱,不失原形,工作之细为同行赞叹。书稿完成后,马承源作了总结,为她写了《商周青铜器纹饰综述》一文,刊于书首。书出版后,受到多领域的专家学者的重视,很快脱销。她深入研究和增补的《中国青铜器纹饰》一书现已完稿,将由上海中西书局出版,遗憾的是她已无法看到新著问世。 陈佩芬编著的《夏商周青铜器研究——上海博物馆藏品》是最全面的汇集了上海博物馆所藏青铜器的精品,是她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心血的积汇,她从库房5000余件夏、商、周藏品中,精心挑选了600余件国家一、二级文物的精品,刊出的数量达上博陈列室中长期展览的两倍。马承源先生在该书《序》中说:“这些藏品经过陈佩芬先生的编目、考察和努力钻研,接纳各家合理的意见,融合自己的见解,创造性地梳理成《夏商周青铜器研究》一书,这是她的工作记录,也是真实的学术成果。”“这是一部很有用的书,相信其存在,会超过陈先生为之付出辛劳的工作积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