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闲话七编》后记

    《开卷闲话》在一天一天的积累中,已经出到了七编,其实要说的话大多已在闲话中了。除了八九年前出第一本《开卷闲话》时未写后记之外,以后陆续出的五本都写过简短的后记。这一本当然也照旧写几句,以期让喜欢读闲话的师友有一些有头有尾的感觉。
    书前也按原来我一直说过的闲话的理念,请了五位先生写了序言,这么多的序言在一本书中出现,一般来说有点不太让人理解,但是放在这本闲话之前却并不觉得有何不妥,相信大多读者都能够会意的。至于五位作序者我是按撰写完成先后排列的,其中的俞律先生今年已是八六高龄的耄耋之人了,他的短序确是道出了另一番关于后生的侧面。刘绪源、子张、伍立杨三位先生的序是在五月份萧山举行的来新夏九十华诞祝寿会上邀约的,在此,应该感谢来先生所赐之善缘。
    最后还是想说一下,《开卷》这两年虽然遇到了不少的困难,但是在许许多多朋友的关心、支持下,还是一如既往地走下来了,感谢的话不想多说,只要还能继续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这就是对喜欢《开卷》的师友们的最好报答和感谢。期待着《开卷闲话》能够有出到第十编的那一天。

                                           二○一三年七月十六日于南京
                                             原民国高等法院老楼之一隅

    补记:按以前所出几编《开卷闲话》的惯例,每本书中都会插入一二十幅相关的书影、照片及墨迹之类的插图,这样读起来可能会更有意趣一些。比如本书二○一一年三月二十四日那则闲话中提到的百岁老人张充和先生所题的“开卷”二字的墨迹,又如那天十余日后的四月五日的闲话中提到,化铁先生为《起点》复印件题跋留念,以及出版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的那本他本人在出版后都没见过的诗集《暴雷雨岸然轰轰而至》的书影等,应该都是不易见到的独家插图。另外,还有杨绛、周退密、黄裳、流沙河、来新夏、丰一吟、冯其庸、屠岸、俞律、苏位东、刘二刚、李福眠等先生为卧龙湖书院所题墨迹都是极有价值的插图。
    但是不久前突发奇想.这次是否可以尝试一下不用插图,给读者留下一点想象的空间,不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吗?这样想了,也就这样做了,好在出版社也同意了我的意见,真的应该感谢他们给我的宽容与理解。
    在此,还要对朱赢椿先生为这套书的装帧设计所付出的辛劳表示衷心的感谢。赢椿先生为了使这套书做得与第一辑有所不同,在气息上又要有所延续,硬是琢磨了将近半年之久。看来,看似并没有多少设计的设计,确实是甘苦自知。

                                   二○一三年三月十一日晚于尚书楼灯下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