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交困”致地坛书市“停摆”
对于京城的爱书人来说,每年四五月本是个炽热的季节。按照惯例,人们会在此时涌向绿荫红墙的地坛公园,去接受书香的洗礼。在北京人眼中,“地坛书市”这个名字早已成为一个文化象征,逛摊位、淘珍本,徜徉书海之间,在浮华的都市中无异于是难得的奢侈。若想怀恋一把文化人的古朴与恬然,是无论如何也要去书市走走的。
然而今年,一则令人失落的消息浇熄了书迷们的热情:由于主办方经营上的困境,2013春季地坛书市正式宣告停办,未来书市能否举办也还是未知数。延续20多年的回忆就这样戛然而止,给无处觅书的人们留下一片茫然。5月的京城,虽然已迎来了迟到的暑热,但不再书墨飘香的地坛公园里,却分明多了几分冷清与寂寥。
主办方:书市因资金瓶颈难以为继
“以今年的状况计算,办一届书市的总运营成本接近400万元,亏损在30%到40%,也就是150万元左右。”
“今年书市停办有两大原因,一是运营资金比较困难,第二是参展单位逐年减少。”面对众多粉丝的疑问,地坛书市组委会负责人、北京市青少年服务中心大型活动部活动一处处长李进考直言不讳。
地坛书市原名“特价书市”,始办于1990年,场地先后位于劳动人民文化宫、国家图书馆和首都体育馆,1997年迁至地坛公园并固定下来。地坛书市一般每年举办两至三届,最多时一年举办4届,至今已有50多届。近几年,另一项大型图书主题活动“北京国际图书节”也进驻地坛公园,其后地坛书市开始和“北京国际图书节”交错分期举办。
事实上,地坛书市最后一次正式举办是在2011年冬季。2012年由于两会等原因,地坛公园只在春季举办了“北京国际图书节”,下半年并未举办图书类活动。因此,尽管地坛书市停办已一年有余,但其经营上的问题直至日前才引发关注。
李进考认为,成本增加是造成资金困难的首要原因:“首先是安全成本。上世纪90年代保安费每人每天才30多元,现在涨到了300多元。人数从最开始的不用保安,逐渐增加到100多人,现在是300人。另外一个是租赁成本。九几年的时候,一个展位三四十元,现在要四五百元。场地费用开始时是十几万元,最后将近50万元。但是,我们展位费不能涨,门票也不能涨,因为这些费用不能摊到出展单位和读者头上。这就造成了亏损。”
“以今年的状况计算,办一届书市的总运营成本接近400万元,亏损在30%到40%,也就是150万元左右。”李进考向记者展示了详细的数据。
出版社:特价书市时代落幕
“书相对不便宜了,那就没人来了。读者少了,卖得书少了,出版社不挣钱了,也就不来了。”
地坛书市的创办源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书市承办方北京市青少年服务中心成立于1987年,成立之初,为了摸清工作方向,中心成员去大学里调查走访,结果发现学生群体对特价书的需求非常大,“特价书市”正是本着这样的初衷组织起来的。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是从第一届起就参加书市的老牌出版单位,其图书销售部门负责人杨春宝作为书市22年历程的见证者,向记者回忆起了创办初期的情形:“特价书市在1990年创办时抓住了一个特点,就是当时出版业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定价放开了,书价提升了,读者对书的定价感觉到高了,这样一来,对便宜书的需求自然也就大了。”
杨春宝告诉记者,特价书市之所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正是迎合了当时消费者的心理和社会潮流。“刚开始办书市的时候,不只是读者在买,很多图书馆、单位也来买书。那时甚至有过一张支票押在书市组委会,开出分割单来,到各处去采购的。”
李进考将地坛书市的发展大致分为了3个阶段:1990年至1995年是动员期,出版社还没有习惯降价售书的形式,举办规模较小;1995年到2005年是火爆期,出版社市场化和图书公司的兴起推动书市规模逐年扩大,展位最多时达到1000多个;2005年以后是下降期,书市从盈利逐步走向平衡,2008年以后实际已陷入亏损局面。
“一是受网店冲击,二是受电子书冲击,三是库存书少了。我们最初起名叫特价书市,主旨就是便宜卖书。现在,书相对不便宜了,也就没人来了。读者少了,卖得书少了,出版社不挣钱了,也就不来了。”
爱书人:盼政府扶持书市转型
“书市其实已经成为北京人的一种特色文化活动,政府应该考虑投资扶持一下。”
“办了20多年的书市没有了,我们心里都很不好受。”北京一恒盛辉图书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女士从1995年开始参加书市,是书市里的老商户,谈及此次的停办,王女士难掩惋惜之情,“书市其实已经成为北京人的一种特色文化活动,政府应该考虑投资扶持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