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观察开始,学会创造——《条纹,条纹,发现啦》导读

  熟悉图画书的读者看到封面可以猜出这大概是一本以条纹为主题的图画书。可是,条纹该怎么描绘?要如何趣味地呈现,才能吸引0~3岁的宝宝呢?要知道,越是简单的事物,越是难以具象地展现出它的内涵以及美感。带着疑问,我翻开了第一页。
  “条纹,条纹,发现啦!”在明快简洁的蓝白条纹扉页之后,画面上首先出现了一个小男孩,他正低头看着自己身上的T恤衫。瞧,T恤衫上印着和扉页相同的蓝白条纹呢。故事从这里自然而然地展开了,于是我们循着孩子的眼睛,开始了奇妙的探寻之旅——原来,到处都有各种各样好看的条纹啊:爸爸的领带、吸管、甜瓜……平野惠理子不愧是出色的插画家,她深谙儿童的心理,通过温暖宜人的画风、饱满亲切的色彩,将日常生活中毫不起眼的微小细节展现得淋漓尽致。
  整本书结构简单,始终遵循着“一二、一二”的叙述节奏:
  “条纹,条纹,发现啦!这是什么东西的条纹?”
  “爸爸领带的条纹。”
  “条纹,条纹,发现啦!这是什么东西的条纹?”
  “人行横道线的条纹。”
  作者不疾不徐地展示着各种条纹,先给出放大的条纹局部,再通过翻页交代条纹的全貌。翻页设计在给宝宝们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也不断带来猜想与发现后的惊喜,让宝宝们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巩固和加深对条纹的认识,同时还在不知不觉中教授他们总结归纳的能力。
  对于2岁以上的宝宝,爸爸妈妈们可以去做进一步的引导,让宝宝从不同的事物中寻找它们的共性。爸爸的领带、水果罐头、斑马、热带鱼,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条纹。那么还有哪些东西也有条纹呢?棒棒糖、妈妈的新裙子……从条纹引申开去,我们还可以问:哪些东西上都有圆形呢?又或者哪些东西都是红色的……
  再换一种思维方式吧:小男孩的T恤衫是蓝底白条纹,还是白底蓝条纹呢?斑马是黑底白条纹,还是白底黑条纹呢?怎么样,换一种全新的眼光之后,不仅是稚幼的宝宝,连我们大人,眼前的世界也豁然开朗了呢。就让我们和孩子一起,自由自在地去想、去发现、去认识吧。
  故事的最后,作者笔峰一转,又回到了小男孩身上——“这是我画的条纹哦!”孩子在充分认识各种条纹之后,在沙地上画出了属于自己的条纹。这一看似简单的结尾,却是画龙点睛,巧妙地讲出了最朴素的道理:执着的观察与发现只是探寻世界的第一步,我们的孩子最终所需要的,是大胆的创造!
  读完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拿去给自己一岁的女儿“欣赏”,不出所料,小家伙看得津津有味。后来我们出去玩,还不会说话的小家伙突然咿咿呀呀叫起来,小手还高高地举起指着什么。我抬头一看,哈,原来她指的,是一家理发店门前的转灯啊,红白蓝三色条纹,正转啊转啊……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