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出版机遇可期
国家和社会以及企业对创新性知识的巨大需求促使中国学术出版进入新一轮的繁荣期。对最新的知识、理论的需求,不管最后是通过学术图书、学术期刊还是网络得到满足,都是学术出版的福音。
学术宏观环境趋暖和研究手段的数字化,极大地提高了学术生长能力。曾经长期束缚学术研究发展的种种人为限制渐次放开,学术研究宏观环境日渐宽松。同时研究手段大大进步。过去在人文领域中,研究一个题目需要整天在图书馆里抄卡片、查资料,今天有巨大的数据库支撑,研究所花的时间可以合理地大幅缩短,学术的生产能力必然大增。
学术出版作为专业出版的主体部分已经成为中国出版业的一种自觉。出版社和民营出版机构的融合、整合使学术出版的微观主体迸发出新的活力。同时,国家在新闻出版行业里开始推进学术出版的规范体系建设,制定中国学术出版标准,也为学术出版的繁荣带来了良好预期。
四条关于学术出版的建议
要在全社会倡导一种弘扬人文理性、尊重社会科学的专业性精神。学术是有边界的,每个出版人要对学术有一种敬畏之心,要提倡一种专业精神。
努力构建并切切实实施行适合人文社会科学自生产和传播规律的学术评价体系和学术出版规范。这两项工作学术界、出版业内已经逐渐形成共识,我们要着力往前推进。
深入研究人类知识生产和传播传承的规律,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分类标准和知识分类体系。出版业中,很大的一个问题是知识分类标准的混乱,或者就没有标准。我们在书店里看到的一些现象是真让人哭笑不得,比如把一本有关心理健康的书放在医药类里面去。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些书,像社会学,我们在图书馆的分类里是归到社会科学的综合类,而综合类里边没有再分。我们由于长期没有自己的出版业内分类标准,把苏联模式的图书馆分类标准完全照搬到出版业中,引起巨大的分类管理的混乱。
最后一点就是需要一种专业精神。要着力提升学术出版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出版的专业门槛,培养吸纳大批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又懂得学术出版的复合型人才。为什么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学术出版能和世界同步,亚洲第一,那是因为有一大批大学问家在主持着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今天如果出版行业还是像当年我读大学时一位著名作家说的那样,“一流人才是作家,二流人才是教授,三流人才是编辑”,那真正的学术出版是没有希望了。
升华对学术的敬畏之心,恪守对学术出版的专业精神,努力担当发展中国学术,承担人类文明传承的大任。我愿以这句话和当下中国的所有学术出版人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