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上海的吉光片羽中辞旧迎新——上海图书公司“人文上海”讲座侧记

  12月22日寒风瑟瑟,上海古籍书店6楼多功能厅里却是温暖如春,座无虚席。一架白色三角钢琴在大厅一隅,音乐家陈钢缓缓坐下,手指轻舞,在钢琴上弹起熟悉的旋律,从《夜上海》到《花样的年华》、《凤凰于飞》、《玫瑰玫瑰我爱你》 ……在音乐才子陈歌辛优美动人的旋律中,在陈歌辛之子陈钢出神入化的演奏下,在歌唱家王维倩富有磁性的歌声里,读者重温了老上海的浪漫时光。
  这是上海图书公司“人文上海”讲座中的一期:《摩登时代——上海老歌中的上海文化》。临近岁末,由上海图书公司主办、国学新知协办、UTC行家特别支持的“海上博雅讲坛·人文上海”讲座,策划了一场穿越上海的时光之旅,邀请画家罗希贤、音乐家陈钢、歌唱家王维倩、电影研究专家张真在绘画、音乐、电影的吉光片羽中,在20世纪上半叶留存的影像、声音中,与读者寻找关于上海的历史记忆。
  首先登场的是画家罗希贤,从汉代画像砖到 《清明上河图》,从两宋的严谨、细腻到明清的水墨、色彩兼备,在没有摄影、摄像技术的时代里,是风俗画忠实地记录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展现了不同阶层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摄影传入中国后,风俗画依然繁盛不减。各种人群齐聚的上海自然成为风俗画的繁衍宝地,在这里出了清末 《点石斋画报》,走出了贺友直,也催生了罗希贤。看着一帧帧记刻了这座城市的风俗画,读者仿佛穿越上海的前夜、昨宵与今夕。
  20世纪早期的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端,随着武侠片等通俗类型的发展、现代电影人之间的论争以及有声时代的到来,电影文化改变着都市生活。上海书店出版社新书《银幕艳史》作者、纽约大学艺术学院张真副教授主讲的 《银幕艳史:20世纪初都市文化和女性银幕形象》,则给读者带来一场视觉的盛宴。围绕上海文化、电影生产、院线建设、明星效应等话题进行深度对话,跟随她,读者重新理解了《劳工之爱情》、《火烧红莲寺》、《夜半歌声》等经典影片,以及电影作为“新媒体”如何在20世纪早期的中国展示和建构了现代的社会机制和性别角色等。
  上海,是巨商荟萃的十里洋场,是张爱玲沉吟的石库门小唱,是新感觉派笔下断裂错乱的时空,是一把打开现代中国的钥匙。它是中西交汇、鱼龙混杂、复杂多变的。究竟何处得觅上海的精魂?上海图书公司将一个个问题转化成一场场富有趣味的讲座:南京路如何见证了东方全球主义的诞生?上海的市民性格是如何形成的?你每天经过的老房子里有着怎样的故事?……
  系列讲座的宗旨是去除褊狭的地方主义,去除所谓“小资”符号,邀请读者与学者、作家一起,重新寻觅散落在身边的上海记忆,并在激烈的城市变革中继续探索共同的人文上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