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文化巨著的诞生——《中华文化通志》从策划到出版

    在由“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跃升过程中,闪烁智慧光辉、情感力量的精品巨作才是基石。由此,回顾一部出版时间长达8年、“体现了国家水平,可以传之后世”的文化巨著的出版全过程,或可给当下出版人以启示。

    2000年9月,正是新世纪美洲大陆的第一个红枫之季,宾夕法尼亚州的红叶格外绚丽,29日,中国驻美国大使李肇星专程前往位于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代表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向该校图书馆赠送《中华文化通志》一套共101卷,以庆祝该校图书馆成立250周年。《中华文化通志》分为序卷和十典百志。该书贯通古今五千年历史,涵盖十大文化领域,阐述详尽,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全面的文化通志。宾大图书馆是美国大学中历史最悠久的图书馆之一。为了隆重庆祝图书馆成立250周年,宾大校长朱迪思·罗丁提出请世界各重要国家的元首赠书,并专门致函江泽民主席,希望江主席向该校赠送一套能够代表中国及其丰富文化传统的书籍。不久,宾大就接到中国驻美使馆的正式回复,于是,就有了李肇星大使的特殊使命。

    要细数这套历史巨著与美国大学的渊源,还可以追溯到1997年10月底11月初,江泽民主席应美国总统克林顿邀请访美,在美访问期间,江主席去了著名的哈佛大学,为师生们做了一场题为“增进相互了解,加强友好合作”的演讲,其中专门论述了中华文化的伟大传统。后来应《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主任萧克将军的请求,江主席欣然同意将这篇精彩的演讲词中关于中华文化的部分独立成篇,题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置于全书序卷之首,作为全书代序。成书之后的1998年11月9日下午,江泽民主席于紧张的国务活动间隙,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编委会主任萧克将军及部分编委、出版社编辑人员。接见前在福建厅休息室,我陪同萧克将军代表编委会向江主席汇报这套巨著编撰的基本情况,江主席饶有兴趣地翻阅了《中华文化通志》各卷,询问了有关情况。之后在福建厅接见全体代表时,江泽民主席作了重要讲话。他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巨大宝库,也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萧克同志戎马一生,年逾九旬,率领大家协同作战,合力攻关,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这套书为后代研究中华五千年文化留下了珍贵的成果”,江主席还高度评价了各个领域专家卓有成效的学术工作,“历时八年,做了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套书体现了国家水平,可以传之后世”,同时,还特别感谢了出版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他们默默无闻,数年如一日,是无名英雄啊”!

    《中华文化通志》从编纂到出版,自始至终还得到众多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关注和过问,他们中有李瑞环、刘华清、杨尚昆、薄一波、宋任穷、王震、张爱萍、李铁映、谢非、洪学智、叶飞、李德生、王首道、杨得志、陈锡联、周谷城、费孝通、王光英、刘澜涛、钱伟长、程思远等。正是这许许多多的关切,护佑并支持着这部巨著的构思、写作、组织和出版。

    将军创意,协同作战

    《中华文化通志》是一面巨大的历史铜镜,一项浩大的文化与出版工程,由萧克将军创意于1990年。曾亲历百战的萧克将军对这一文化工程也深感头绪之繁复,他曾十分感叹地说:“《中华文化通志》是一部大型著作,是百人以上的集体创作。这么多专家在一起,气势宏伟,力量巨大。同军队打仗一样,各军、兵种若干部队,必须协同动作,才能发挥力量。主编作为一个方面的指挥官,必须心中有数,按照统一部署,对各志编写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和严格的质量标准,一本一本抓落实。要做好这件事,主编和作者都需要花大力气。”这部大书的编委会成员,除了我和张国琦、朱金元同志外,均是学界的权威,他们是李学勤、宁可、王尧、刘泽华、孙长江、庞朴、陈美东、刘梦溪、汤一介、姜义华,他们还分别担任十典的主编。但是大家一致认为,没有萧克将军的指挥,这部巨著的完成是没有可能的。从1992年7月至1998年11月,编委会在萧克将军的主持下,先后召开了两次作者大会,12次编委会会议,近百次专题会议,从通过编撰规划、确定框架结构、遴选撰稿人员、拟定编写体例、研定各志提纲、明确撰写要求、强调学术质量、把握编撰进度、部署主审定稿,到落实出版事宜、协调交稿时间、组织重要活动等,无不是在萧克将军的指导下进行的,充分体现了将军高屋建瓴、运筹帷幄、规划有方、指挥若定的才能和智慧。萧克将军的住所,北京西城区一座不起眼的四合院,也成了打好这场文化战役的指挥所。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