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
策划阶段便考虑衔接数字出版,政府应统一电子书格式标准
书展上,不少业内人士感慨,应对数字时代的考量,与其“杞人忧天”担心纸质书消亡,不如更多考虑真正衔接数字出版产业链,抢占数字出版的内容高地。
仍以《巨变》为例,“从一开始,就坚持整合口述访谈视频、音频及相关图文资源,建立起一个数字化多媒体的‘上海城市重大工程建设口述历史内容数据库’。”世纪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胡国强介绍这一传统出版项目所探索的转型之路。
“这是比较艰难的做法,所花费的成本,至少是传统纸质出版的10倍。”该书编辑周蓓介绍说,各方签订的各式合同为此增加到925份。但“这形成了独家自主知识产权的上海城市重大工程建设数字内容库,将成为未来更多利润的来源所在。因为,出版机构的核心资源,始终是版权。”
发展数字出版,或许还将成为传统出版的又一剂强心针。书展上,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透露,“欧美国家年人均阅读量约为16本,北欧国家更达到年均24本,而我国年人均阅读量仅6本。”“原来纸书的读书人是相对特定的人群,电子阅读人群或许更大,或许会相互促进带动纸书某种程度的增长。”施宏俊认为。
“数字化的浪潮肯定不可阻挡,现在电子书就类似于上世纪50年代西方的平装本革命,把精英阅读变成大众化,覆盖更广的人群,电子书也有这个功能。”施宏俊说,“当然,现在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比如,政府是否应对电子书格式标准作出国家层面规范,避免目前各自为政造成的社会资源浪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