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千百年来,书苑才俊,名家辈出,剧迹纷呈。而历代重要书论则使书艺书学之精髓承接于前贤,流播于后世,回顾书史,论书之言,载籍频繁,垂绪纷纭,俾使后学追流溯源,穷奥极秘,向为书法研究及爱好者所重。而明清书论尤因其内容之广博精深在书法史上更具重要地位。 中国的书法发展至明清阶段,进入到一个可称为是集成的时期。明清两代亦正是我国书论研究最为活跃、最为丰富的时期。尤其清代中晚期,更有许多有关的论辩与研究,如“碑学”与“帖学”、“南派”与“北派”等许多观点的提出,在书论史上影响甚巨。彼时,书论之作异彩纷呈,出现了一批自出机杼、格古开新的书学论著,蔚为大观。其中不乏堪称具总结性乃至体系性的书论巨著。 有明一代帖学大行,与此相应者,释古评古之书、鉴赏审美之言、书法技艺之谈、书体鉴定之论,极一时之盛。如陶宗仪《书史会要》、王绂《书画传习录》、项穆《书法雅言》、丰坊《书诀》、杨慎《墨池琐录》、王世真《艺苑巵言》、费瀛《大书长语》、赵宧光《寒山帚谈》、周之士《游鹤堂墨薮》、李日华《六砚斋笔记》等,堪称精粹之作;而黄道周、何良俊、莫云卿、陈继鲁、徐渭等诸多名家亦多有论书精语,散见其著作中;及至后期,曾影响书坛三百年之久的帖学书法集大成者董其昌的出现,及其《容台集》、《画禅室随笔》等著作,更是影响深远。 清代书论,博大精深。谓之博大,是其将书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学术高度,将书法艺术所涉及的诸文化门类演进到了学术专科的水平;谓之精深,是在其书学的各领域中,出现了一批承前启后的集成性巨著,从而使书学真正成为一门文化根底深厚的实学。冯班《纯吟书要》、宋曹《书法约言》、笪重光《书筏》、翁振翼《论书近言》、陈玠《书法偶集》等著作,一字一言之精微,俱可为后学所循法。而阮元《南北书派论》、包世臣《艺舟双楫》、刘熙载《艺概》、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等著作,更具真知灼见。或树帜晋唐光大帖学,或尊碑抑帖呐喊新变,更有高屋建瓴、折中百家,辨证论书而终入近代美学殿堂之奥赜。 明清书论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然因时代久远、散藏各处,资料获取殊为不易,堪称善本者更为难寻;且版本芜杂,汇集整理更增难度。近现代虽有汇辑之举,然多有缺失,难以尽如人意。 书学专家崔尔平选编点校并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之《明清书论集》,是迄今为止蒐辑资料最为丰富、审定尤为严谨、校勘堪称精当的明清书学文集,为明清书学,特别是对明清书法思想史、书法美学及其审美范畴的研习和探究,提供了一份较为全面和信实的资料,具有颇高的学术水平和研究价值。共收录明清两代书家学者94家116篇,其中不少为散见于公私秘藏之要篇。展卷本集,明清二代举凡富有总结性和体系性的书论名著,及至通解技法、辩体立式、考订甄别和品评鉴赏佳构俱可读到。特别是其中收录了明倪后瞻《倪氏杂著笔法》、詹景凤《书旨》,清翁振翼《论书近言》、王澍《翰墨指南》、曾熙《农髯论书墨迹》、李祖年《翰墨丛谭》等前人论书之稿本、抄本,均为罕见流传或首次面世。而凡未有专著之书家,编者则遍览其平生撰述,掇拾有关论书精语,辑为“明清书论散叶”,十分难能可贵。 《明清书论集》的编者还注意到书法与文字的渊源关系,特别选入了清段玉裁、章太炎、王国维等人有关文字学、论书法等方面的文章,这在过去所出的书论选篇等出版物中是难以见到的。 此编的另一重要之处是编制具创造性价值的、几乎涉及本书每页每段的约3700个书法相关人物的“人名索引”,以利研究和使用。完备的索引是文献整理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此索引的编制甚为专业和实用,其以人物的姓名作主条,字号别称等作副条,副条全部集中于主条之下,便于对某一书法人物的全面了解和研究;同时,把副条再出条参见主条,并与主条一起按序排列,极大地便于检索。 明清书论是浩瀚书学之珠玑,足资津逮后学,趋步遵循。《明清书论集》求矩矱之所同,存艺事之准绳,是明清书论文献之集成之作。其在当代出版,更具对书法艺术的传承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