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月9日~11日,一年一度的北京图书订货会红火盛开,各出版单位积极展示2012图书出版新布局,展台上新书、好书精彩亮相。为了引导读者的阅读趋向,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组委会组织专家现场推荐2012亮点图书,与读者分享阅读喜悦。
值此冬季,寒冷并未消淡2012北京图书订货会的热闹气氛,川流不息的书业人在熙熙攘攘的展馆里驻足流连,目光搜寻着色彩缤纷的书籍。2012年,有哪些好书值得期待,让我们不妨借助专家们的慧眼向读者作一推荐。
用爱探求生活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刘兵最先推荐的是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手艺中国:中国手工业调查图录(1921-1930)》一书。这本书是翻译著作,是一个外国人用了8年时间,对中国民间各个地方进行实地考察,用影像、文字记录的中国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1937年,该书英文原版出版,使中国很多已经消失了的古老习俗得以记录保存,这对于研究中国科学史、技术史的工作者来说,是非常难得的一种史料记载。刘兵说:“这是一本读来令人感动的书。”之所以感动,他认为这本书让人们看到100多年前甚至上千年前中国人的实际生产生活方式,看到中国的实际社会缩影,这些缩影的细微之处就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所在。比如农村磨豆腐、耕田种地、织布,还有普通家庭的做鞋、做衣服,这些手工技巧和技术,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文明态势。可如今,这些基本都已经失传了。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崩溃边缘的世界:如何拯救我们的生态和经济环境》一书,也是刘兵推荐的重点,他觉得这本书从全球化角度分析了土地、水资源、沙化、升温、生物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等一系列我们面临的非常严峻的社会现实问题,这些都跟中国的发展相关,跟中国的发展模式相关,跟中国面临的危机相关。他说:“我推荐的书单里,涉及到跟生态有关的还有《鱼——鲨鱼和其他水中居民》、《崩溃边缘的世界》、《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这些涉及不同理念、不同领域图书,都属于科普范畴,有很强的趣味性,与我们的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关联。”
对于经管类图书,本身的概念就是一个需要有独立创新和创意的话题。财经书评人邱恒明说:“在经管类的图书中,中国的作者不在少数,如吴晓波的《浩荡2000年》,刘军洛的《即将来临的第三次世界大箫条》,宋鸿兵的《货币战争4》等。”但邱恒明重点推荐的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输赢2》,他认为该书讲的是营销故事,内容很精彩,读后很振奋,值得大家关注。
在谈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认知盈余》一书时,邱恒明说,读这本书给人一种非常震撼的感觉,该书的作者是一位研究互联网的专家,他认为人们平时拥有的有形的时间特别多,并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想法和创意,“如何把我们闲暇的时间,比如看电视的时间,转化成一种经济”。为此,邱恒明还谈到,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角度来讲,实际上所有的价值创造都是交换之后的盈余,从这点来说,社会在进步,创造很多新鲜的方式,让我们的时间节省下来,节省很多资源,但是这些资源是否真的能够发挥价值,大家应该在《认知盈余》中找到答案。
用情维系感动
“我觉得,今年可看的书比去年更多。”书评人止庵说。
龙门书局出版的《雷蒙德·卡佛——一位作家的一生》一书,引起了止庵的关注,他说,卡佛一生非常坎坷,由一个已经垮掉的失败者,重新振作起来变成一个杰出的小说家,实属不易。卡佛一生写过70多篇短篇小说,在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蓝色东欧系列》记述了东欧人的生活命运,也是止庵极力推荐的书。他认为中国在100多年前,鲁迅和周作人都可以对东欧文学特别关注,是因为东欧人和我们中国人有特别相近的命运,当时叫弱小民族人群。他们没有预期到,100年后东欧跟中国的机遇更接近,经历过冷战世界格局变化之后,东欧人的遭遇倒跟我们的遭遇很相近。
另外,在推荐《家·中国人的居家文化》时,止庵觉得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真正区别最大的一点就是对家的观念。这是一本详细研究居家文化的书,写得很生动。止庵说:“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中国人的家庭观念都是一样的。中国人的家庭组成方式,中国人对于家及亲情的维系,对于家的重视程度,跟外国还是有差别的。包括最近到春节了,就有春运了,这种事情全世界只有中国有。”
万圣书园创始人刘苏里认为,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985》一书是一个天才的考虑,就是因为写了《1984》以后,一直到1981年大概有将近40年的时间,没有谁想到写一本《1985》,也就是说在《1984》当中,我相信很多读者没有想到老大哥会死这件事情,以《1984》为起点写了《1985》,集权国家一个强势人物去世以后,可能会对这个国家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个他还是继续延用政治预言小说的方式来写的。刘苏里说:“这本书还有一点特别要提醒大家,这本书是1981年写的。如果这本书是1991年,那这本书基本没有什么价值,它恰好是1981年,大家知道1981年是在‘苏东剧变’的头几年,因此就是说这书有预言性,增加了大家思考的余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