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重读《我与地坛》

    有时候我们会把一些作家跟一些固定地点捆绑起来,一想到那个地方就会想到那个作家。比如说你想到乔艾斯你就会想到都柏林,看到都柏林你就要想到乔艾斯。那么,至于史铁生呢?当然就是北京,而且还不是北京,更具体的讲看到史铁生的作品,你就一定会想到北京的地坛,或者说如果你读过史铁生的作品,你到了北京的地坛,你就很难不在那里面想起史铁生对于它的描写。

    这是为什么呢?这就像他自己所讲的,史铁生在很多作品里面都屡次的谈及地坛这个地方,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他都一而再再而三的回到地坛,为什么地坛对他来讲这么重要呢?我们今天来给大家介绍这本书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我与地坛》。

    这是他的一个散文集,在这个散文集里面最有名的当然就是《我与地坛》这个同名散文,这是很多人都读过的散文。在这篇文章里面,他就提到他之所以常去地坛,那是因为他年轻时插队因为双脚的问题,回到北京,然后自此要坐轮椅。之后,他就几乎天天风雨不改的摇着他的轮椅到地坛公园里面去逛。

    在里面逛,他干什么呢?什么都干,什么都看,或者什么都不干,就只是逛一逛,看一看而已。然后呢,他就说到地坛对他来讲有个特别的意义,他讲到有一个下午在那边看着太阳正在要西下的时候,他说,“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个园子,就再没长久的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这有点像我昨天给大家讲的他理解了牛的意思一样这种写法。

    “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临近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也就是说史铁生在这里面觉得,地坛好像是特别为他这样一个坐着轮椅的病人安排的一个地方。我们注意到史铁生作品里面常常提到上帝,很多人因此联想到他是不是有宗教信仰,甚至很关心他死的时候有没有皈依任何宗教,或是信了任何宗教的这种讲法。

    其实在我看来,这在他的作品里面体现这个上帝不是指任何一个宗教的上帝,而是一种天意这样的意思。比如说我们可以看到他这里面讲到,他说,“我有时候会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想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结果是什么?当然就是死”。

    他说,“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句话已经是一个名句了。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他指的当然就是死亡,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呢?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而对他来讲,或者对我们每个人来讲,也许这才是更重要、更大的问题,就在于你的出生连带你的各种命运,比如说你生来要患这样的病,要残疾,要得肾病,同时又得到一个地坛公园给你安慰,这都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了。我们人在世界上各种的处境、各种的命运,在史铁生笔下总是好像是命定的、不可质疑的。

    剩下的问题就是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该怎么活着,该怎么做,该怎么为自己找到一个活的方式、方向,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年在80年代的时候,很多人认为史铁生的作品有很浓厚的存在主义色彩的原因。但是问题是我觉得这好像又有点太简单了,如果说这叫做存在主义的话。

    无论如何我们请注意一下,他写作的一个方法,就是史铁生在写一些散文,在写小说的时候,常常给人一种感觉就是他的小说像散文,散文像小说,尤其是小说像散文这一点,为什么呢?因为他总是忍不住把自己放了进去,甚至忍不住出来评论了一些什么。

    关于这个手法,我们接下来过几天还会给大家讲,但现在这里面谈到的就是说,史铁生的眼光你很清楚的看到,他是无处不在的。但是这个无处不在的眼光又不会写的太突兀,不会让你觉得这个作者很霸道,为什么呢?因为他的眼光,或者他的叙述大体上都是安静的,没错,他的文笔有时候会有那个年代的一种印迹,就是有某些的排比或者用了某些的修辞是大家觉得用到已经不太新鲜的一些词语。

    可是问题是,另一方面或者更多的时候,他力求某种的安静、平稳、干净、清洁,这时候就衬托出他的目光是何等的和缓。比如说他在地坛公园这么一逛,逛了15年,然后他去看到里面的好多人好多事,这些人这些事包括什么呢?比如说包括一对夫妇风雨不改,看起来很高贵的样子在里面走。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