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展廉价的文化推广

   这些年书展去过不少,就说内地比较固定的,就至少有每年初的北京图书订货会,四五月份的全国书市,8月的上海书展和9月的BIBF。在这些书展中,上海书展算是其中秩序性尚佳,并且也努力寻找合适定位的书展了,所谓合适定位就是书展的功能性到底是什么。

   书展办到如今,其实以往的功能已经变得弱化起来,真的需要到书展再订货、再进行版权交流吗?似乎并非如此,所以越来越多的书展走向市民化,希望通过活动和卖书折扣吸引市民参与,带动阅读本身。这也是这一届上海书展的方向,包括有规划的文学周、周末夜场购书等等。

   谈到活动策划就不得不表扬一下香港书展,虽然香港书展有时会被香港文化人批评商业化,但是主办方香港贸发局每年其实是贴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在做这样一场文化盛事。在活动上,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名作家演讲系列,从来不是打书,而是受邀作家就某个话题进行的主题演讲,通常两个小时一场,留半个小时读者提问。请注意,主题演讲和新书发布绝对是两回事,作为听众,我也认为汲取到的养分非常不同。

   在本届上海书展前,我在内地参加的任何一个书展都没有见到过有主办方愿意费心策划类似香港书展这样的活动,原因大概是这样做颇为费力。所以这次在上海,看到文学周的一系列活动,总归有些讶异和感动,且参与的嘉宾被要求,不许做成新书发布,而要有主题演讲。

   我自己一直在想,文化到底是什么,书展又到底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文化不同于娱乐,娱乐是一种消遣和消费,文化是终究要上升精神层面的一种满足。纯粹的文化没有办法从经济层面考量。所以香港贸发局每年必须从珠宝展、贸易展中赚到的钱来补贴到书展中,才能邀请许多国内外的作家过来,带给香港市民精神上的大餐。而且这种注入必须是长期的、不抱怨的,就像香港书展如今走过了20多年。我们很难从外在明显看出书展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改变,但放宽到一个民族的精神层面,我笃信不会没有作用。

   做这样的事情需要钱,但其实比起艺术、交响乐,图书已经无比廉价。我还记得在上海的某一晚,我的好朋友石剑峰的单位此次赞助了上海书展50万,他卧在陕西北路一家红酒店的沙发上对我说:“50万就可以请到十几个非常棒的作家来上海,做那么多场活动,这在别的行业里是不可想象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