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内200亿元量级新闻出版“航母”下水

    “一两年内中国将出现200亿元量级的新闻出版‘航母’”,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访谈中透露的信号一出,整个出版业的神经再次兴奋起来。

    3月9日下午,柳斌杰做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两会特别节目《做客中央台》,围绕“如何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的话题,分别就打造出版强国、出版体制改革、促进数字出版发展、加强版权保护等话题接受采访,并现场回答部分网友提问。

    柳斌杰表示,新闻出版总署目前的一个重要改革方向是让已经转制的企业进一步重组、联合,组建中国新闻出版业的“航空母舰”。总署已经制定了一个整体性的规划在向前推进,“应该说在这一两年内,我们的‘航母’基本上就可以下水”,柳斌杰称,对于这些“航母”,第一阶段要打造“国家级航母”——这些大型出版传媒集团要达到200亿元的固定资产、200亿元的年销售收入,未来还将向全球出版传媒巨头看齐,向千亿级别迈进。

    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出版业的改革将会在未来继续深化下去。两年内,官方将会通过重组或者联合的手段组建一家甚至多家“双200亿”的大型出版传媒航母,打造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出版传媒企业。关于“这些航母会出现在哪些领域”,柳斌杰表示,这将主要出在中央级的出版单位以及经济发达地区的出版单位。

    柳斌杰强调,在国际范围内,都是跨国集团在支配世界的出版物市场,一个集团往往经营几十个国家的几百种、几千种报刊,具有强大的实力占据国际市场上的主导地位。“中华文化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缺乏了这种市场体制是不可能的,也无法进入世界市场。正是出于这些原因,迫切要求我们改革与目前发展不相适应的体制”。

    他明确指出,新闻出版改革并不是国家为了“甩包袱”:仅中央140多家出版单位改革中的人员社保问题,国家就投入了约17亿元来解决。

    柳斌杰在访谈中透露,除了组建新闻出版业的“航母”之外,总署还将力推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在新闻出版业中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转制单位健康、持久发展;完善党报、党刊的发行体制改革,从而建立起市场化的发行体系,推动党报党刊坚持“三贴近”原则,改变自己面孔,让读者喜闻乐见;鼓励传媒企业创新融资渠道,进一步推动一些有条件的新闻出版企业上市,推动一些有条件机构跨国联合“走出去”办报、办刊、办社、办厂,扩大中外出版业的合作范围。

    除此之外,柳斌杰着重指出,总署将非时政类报刊的改革作为今年的一项工作重点——党政机关所办的报刊、大型传媒集团所办的子报子刊、企业主管主办的报刊要在年内全面转企。

    对于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如何由出版大国如何向出版强国迈进”的问题,柳斌杰表示,将继续推动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升中国新闻出版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着重在创新内容、改革体制、加强产业化、提升技术以及建立以法制为基础的市场规则上努力。

    应该说,不论是推进体制改革,还是加大“走出去”力度,都是为了提升中国新闻出版企业的市场活力和国际竞争力、提高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和在全球范围内的话语权,让中华文化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总署推动的这些改革也将为打造“双200亿”出版传媒集团的努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著名时事评论员曹景行在节目现场听到柳斌杰的上述介绍后,直呼感到“十分振奋”。除此之外,版权治理不是屈从于美国的压力、数字出版不会取代传统纸质出版、支持歌曲《春风里》的维权行为、现场回应易中天反映的图书被盗版问题……在整整一个小时的节目里,柳斌杰还针对网友提出的种种问题进行了现场回应,引发了众多网友的热情“围观”。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