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与上海图书馆——《风情:上海MEMORY——张乐平画笔下的30年代》序

    这本集中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都市生活的张乐平漫画作品集,也是主要取材于上海图书馆所发现的漫画编辑而成的新书。此书初版于三毛70岁之际,五年来,又陆续找到了一百余幅张乐平先生的漫画作品,推出了修订本《张乐平画笔下的30年代》。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三毛诞生时期的文化背景与社会风情。这些历经岁月蹉跎的老漫画,再现了一个城市变迁的缩影。如果说上海图书馆最近编辑出版的《老上海漫画图志》是一部区域性的漫画专题文化史,那么张乐平先生的这部作品集则是对上海30年代漫画发展最具典型性的解说之一。当时,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中国的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等均有较大的发展,涌现了许多优秀的作者和出版物。就漫画而言,仅在上海就有二十多个漫画刊物,为漫画家的成长创造了施展才干的舞台。由于漫画具有时事性特点,最易与当时兴盛的报刊相结合,于是成为揭露社会百态的有效载体。所以,张乐平先生作为这一时期杰出的代表,不仅塑造了三毛,而且从社会的现实生活中,关注千变万化、错纵复杂的花花世界,从中提炼出各色人等的艺术形象,从一个个独特的视角讲述了30年代一段段生活的场景。在当时众多的报刊上,如《小晨报》、《新华画报》、《上海漫画》、《时代漫画》、《泼克》、《社会日报》、《申报》等,都可以见到张乐平先生观察社会、揭示生活、批判现实的漫画作品。本书就是张乐平先生这一时期作品的集中展现,许多作品系首次结集出版。 
    对于漫画,我觉得它不仅是一个美术画种,它还是一种“文体”,一组漫画就是一篇杂文,或是一篇散文,能使人从图像的品鉴中体验到阅读的快感与思想的共鸣。它作为都市文化的表现物,是随着报刊媒体的发展而繁荣起来的艺术类型。人们对漫画的喜闻乐见正是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与认同。《张乐平画笔下的30年代》一书共收入三百多幅张乐平的作品,为了让今天的读者认知当年的都市生活场景,由作家丁言昭、余之写了近百篇文章,对部分漫画进行了情节性解读,使静止的老漫画变成富有戏剧性的“动画”故事。其中的部分文章还对30年代上海的社会背景与史实作了概要性描述,为人们重温历史,鉴赏大师画笔下的漫画形象提供了知识性素材。两位作家的文字使隐现于大师画笔下的无字的漫画线条演化为自说自话的妙文。因此,阅读此书,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三毛诞生和成长的社会氛围与时代特征,再续老上海都市风情的记忆片断。 
    三毛与上海图书馆的画缘、书缘,不仅体现在以上查找文献、提供服务、合作出版等方面,更具有文化价值与意义的是2009年7月28日,在又一个三毛的生日里,张慰军代表张乐平的家属将一批极为珍贵的张乐平三毛漫画原稿,笔记、发言稿的手迹以及和众多文化界名流交住的书信原件捐赠给了上海图书馆的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此举极大地丰富了上海图书馆的漫画专题文献收藏,为研究上海文化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由此可见,图书馆在重现人类文明创造和重构城市文化记忆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与地位。三毛凭籍上海图书馆收藏的文献获得了重生,它不再是行踪渺茫、身世不清的城市“流浪儿”,而是常驻在人们心里的“永远的三毛”。 

                                                        2010年8月9日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