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死亡感悟课

  早在看美国作家米奇·阿尔博姆的《相约星期二》之前,就曾看过他写的小说《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这本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内容是一位马戏团老员工艾迪死了,他在天堂里遇到了生前曾经认识的五个人,这五个人或多或少都对他的生命产生过深刻影响,他们与他的“重逢”,使艾迪获得了一种“全知视角”,继而把生活中那些他自己并不知情,但真实存在过的生命片断拼贴起来,他对生命有了更新、也更深的感悟。

  小说的精巧构思让人叹为观止,但最令敬佩的,则是作者对死亡的深刻认识。直到最近,看完《相约星期二》时才顿时释然:原来,《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对待死亡的达观态度,可以追根溯源到《相约星期二》。

  《相约星期二》的原书名叫作“和莫里在一起的星期二”。莫里·施瓦茨是米奇上学时代的教授,也是他的人生导师。偶然的一天,身为作家、记者的米奇在电视上看到莫里接受一家电视台“夜线”节目的采访,才得知他得了绝症。学生匆匆赶去看望即将离世的老师,同时也开始不断回忆起他们在一起的往昔岁月——老师乐观、率性的人格魅力曾经影响了他一生。

  身为社会学教授,受其职业的影响,莫里想把自己临终前的体验,以及对人生的种种感悟留下来,于是莫里宣布要给这位学生上最后一门课,每星期一次,时间是星期二。这样的课程没有一个学生会拒绝,于是,每星期二,这位学生坐飞机飞行七百英里赶到病床前去上课。

  课堂上不需要书本,但讨论的题目很多,涉及到爱情、工作、社会、年龄、原谅、婚姻以及死亡。这门课一共讲了十四个星期,毕业典礼由葬礼替代了。

  虽然没有课程终结考试,但学生就所学的内容写了一篇长长的论文,而这篇论文,就是这本书。

  其实莫里所讲的那些人生感悟,与任何名人名言,或者摘自于《圣经》里的警句格言,并无太大的不同,无非是一些教人积极向善、珍惜时光之类的话语。确实,如果单纯从这本书里摘录几句核心内容,只会让人联想到《读者文摘》或《心灵鸡汤》。

  在人类的漫漫历史长河中,这样的告诫与体验,已经不胜枚举,然而,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相约星期二》出版之后,能够在全美各大图书畅销榜上停留四年之久,被译为三十一种文字,全球累计销量超过一千多万册呢?

  奥秘在于莫里讲出这些感悟时的生命状态,他在慢慢地、令人揪心地衰竭,当他逐步告别健康、告别行走,告别隐私,连他所最惧怕的场景也出现了——“别人帮我洗屁股”!他清醒的神志被禁锢在一个软壳内,因此,他所说的每一句对尘世的“留言”,都是死亡之神在残酷之余,馈赠给莫里、米奇以及我们的厚礼。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2000年,互联网上有个让人扼腕痛惜的写作者,他将自己患癌症之后生死感悟忠实地记录下来,最终汇集成一本书,名字叫做《死亡日记》,这个作者名字叫陆幼青,去世于2000年12月11日。该书出版后,同样引起当时社会的热烈讨论。人类对死亡的好奇是永恒的。

  正如莫里所说,当他被医生判处死刑之后,就成了正常人与死亡之间的一座桥梁,每个人都想借他,知道“那边的风景”,至少也想知道一些在死亡之前的具体症状。而他,只不过恰好扮演了一次“信使”的角色。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