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将全力铸造首都文化品牌

  戚本超代表深有感触地说,经过几年的发展,市社科院已经培养了一支了解北京、研究北京的专家学者队伍,他们在广阔的社会大舞台上找到了用武之地。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距离党代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今后,我们要继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着重研究两个文明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像流动子女的教育问题、私营企业的劳资关系问题等已经纳入了我们的视野,我们要利用自己的优长、特色学科,为首都现代化建设服务。 

  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每年新年伊始的“北京新年音乐会”、五月的“相约北京联欢活动”、十月的“北京国际音乐节”,已经形成北京的三大文化品牌,它们和每年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长假黄金周的演出一起,构成了北京一年内高潮迭起、连续不断的文化链。在专业演出团体带动下,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春天的“五月的鲜花”、夏天的“夏日文化广场”、秋天的“金秋十月”、冬天的“春节花会、庙会”,贯穿成悦耳动听的“四季歌”。在2000年全国群众文化活动“群星奖”比赛中,北京市一举获得六个金奖,到了2001年,更是以八金八银的骄人成绩成为全国群文战线的得奖大户。 

  来自基层的代表表示,《报告》将“组织一批群众喜闻乐见、格调高雅的文化活动”,作为创造首都文化品牌的重要部分来强调,体现了文艺为群众服务的扎实作风。目前,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极大地丰富了老百姓的业余生活,但也应该看到,这与首都文化中心的功能地位还有一定的差距,要把北京建成全国真正的文化中心,还要做艰苦的努力。 

  一位来自文艺界的代表说,今后应该加强专业演员与业余爱好者的交流合作。专业演员不仅可以帮助业余爱好者在艺术上提高,而且可以从他们身上吸取生活的体验,丰富自己的创作。北京仅有专业院团的演出还不够,只有全民都动起来,让艺术之花开遍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北京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中心。 

  建设一流的文化设施

  文化设施建设是整个文化事业建设的基础,也是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五年来,全市市级文化设施总投资12亿元,中华世纪坛、首都图书馆新馆、中国评剧大剧院、北京戏校排练场等相继落成,首都剧场、长安大戏院、中山公园音乐堂等得到翻新改造。全市308个街道、乡镇建起文化站(文体中心、文化服务中心)315个;城市的社区合乎农村村一级的建起文化室(文化科技大院、文化俱乐部)4896个,各类文化广场、文化活动点2852个。特别是去年举办的“北京广场文化年”系列活动,举办广场活动2500余场,放映露天电影近6000场,演出各类群众文艺节目28000多个,吸引群众达500万人次。一大批高水准的标志性文化建筑的兴建,使北京的文化中心功能更加突出。 

  本次《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批功能完备、风格多样、布局合理的标志性文化设施”,这让文化界代表备受鼓舞。来自文化界的代表说,目前,全国演出话剧最好的是首都剧场,演出京剧最好的是长安大戏院,全国最大的图书零售门店是西单图书大厦,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是首都图书馆新馆,标志性文化设施的建设,不仅成为首都的文化品牌,而且为艺术创造提供了发挥的空间。“新北京、新奥运”是未来五年全市工作的重点,为了使北京真正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成为文化气息浓厚的国际大都市,还将有一批重要设施投入建设。在不远的将来,国家大剧院、奥林匹克公园、首都博物馆、北京美术馆、北京杂技马戏场等一批风格各异的建筑,将把古老的北京装点得更加迷人、美丽!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