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作者麦家:电影“背叛”了我

    电影《风声》对原著进行颠覆性改变

    9月30日,作为国庆60周年的献礼电影《风声》将在全国上影。日前,麦家唯一授权单行本小说《风声》也再版发行。凭借《风声》,麦家摘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桂冠,也是这部作品,让中国开了大型谍战电影的先河。该片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的同名畅销小说,这使得电影的受众面相当之广,电影未映先火。这部热映的电影是否忠实了原著?对于具有颠覆性的改动,原著作者如何反应?电影所表现出的瑕疵在哪里?比小说高明的地方又有哪些?针对大家关心的话题,记者在杭州麦家的家中对他进行了专访。麦家表示,“娱记大肆炒作,说我看完电影哭了,那是以讹传讹”。

    电影惊悚、血腥

    小说平静、智性


    电影《风声》已经成为国庆前的热门话题,相对于《建国大业》平淡的表现,麦家告诉记者,如果非得要问他“电影《风声》能否还原文字带给读者的那种智力游戏般的快感,我只能说,电影和小说肯定是两种感觉,这次电影在惊悚、血腥方面下了工夫,我的文字是平静的,智性的,也许还有点灵异的感觉。”

    麦家表示:“我不能说谁高谁低,但区别是明显的。总的说,我觉得电影做得很成功,但我又要说,电影拍得如何成功,都无法完全表达我小说有的意蕴和驳杂的东西。”他认为,把一部长篇小说改编为电影,就好像把一片滚滚麦浪做成一盒饼干,饼干虽然好吃,但怎么可能有滚滚麦浪的风景和大地的姿态?

    小说分“东风”、“西风”、“静风”三部,分别是共产党、国民党和“作者”对历史上同一个故事的三种不同的述说,互相呼应又矛盾,统一又对立。这种多角度的叙述,甚至是矛盾的叙述,恰恰是抵达一事一物真实的途径。历史比未来还充满变数和悬念,我们长期在一个视角看问题,需要打破它。当你打破了回头去看就会发现,历史就像“风声——远处传来的消息”一样,虚实不定,真假难辨。也许这就是小说的主题。

    “小说改编成影视肯定要受伤害”

    作为著名编剧家,麦家表示,“小说和影视天生不是一个道儿上的,如果要求彼此‘合二而一’,成为兄弟,那么这两个作品当中肯定有一个是失败的。甚至可以这么说,越优秀的小说要改编为优秀的影视越要接受更多的伤害。因为在小说中出彩的东西,比如文学的语言、繁复的意境,影视往往是表达不了的,如果一定要表达,就要做好拍一部烂电影的准备。”

    《风声》被改编为中国第一部谍战巨片,看过小说的人都知道,《风声》的谍战故事背后,更多的是一种文字和智力游戏,场景、人物、时间的变化都不大。要想把它由文字改编成电影,其实难度很大。对此麦家也觉得主创们“不容易”,“把长篇小说变成电影是很大的挑战,我后来看了剧本,到现场看了拍摄,还是充满期待的。我觉得它做得比我期待的要好。我没有介入任何电影的创作过程。我要提供的在小说里都已经提供了,而作为编剧,他们一定会根据他们的需要来改变我原来的思路。如果电影中的老鬼和我小说中的一样,那么这部电影就完了,所以我对他们的创作非常理解。”

    麦家表示,电影尚未上影,已经有很多娱乐记者在关注,但他们注重的是娱乐和八卦,而麦家更看重的是电影的文化,希望读者能更多了解小说和电影深层次的东西。

    他告诉记者,“我写《风声》小说,从故事层面上说,设计的就是一个惊险的逃逸魔术,但从意义上说,我想考量一个人的智力到底有多深,丈量一个人信念的力量到底有多大。我希望在一种惊心动魄的心智较量中,为人性那无法度量的边界下一个‘我’的注脚。电影巧妙地改编了我故事的壳,但忠诚地保留了里面的核,探究人心之深厚,人性之复杂,人世之恐惧。”

    麦家辟谣:

    “我悄悄流泪了”


    广州日报:电影《风声》情节与白领玩的杀人游戏很类似,这是否对原作有了较大的改编?

    麦家:不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风声》有两条情节链:一条是谁是“老鬼”,第二,“老鬼”在密室中如何把救命的情报传出去。如果电影不能对小说的这两个关键情节拐点和最后的谜底作合理、巧妙的改编,就是失败。我对《风声》电影之所以满意,就因为它成功地改编了故事的一些关键情节和结局,它拿我的儿子(小说)又生了个儿子,父子俩似曾相识,不似之处又昭然若揭。这就是成功的改编,继承了我,又背叛了我。

    广州日报:据说您看完电影《风声》哭了,为什么?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