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是中国较为典型的文化现象,它以其广泛而又微观的历史记录,与正史、方志鼎足为中国传统史学三大支柱。家谱因其庞大的族群存在,蕴藏了丰富的史料价值。但对家谱的研究和利用却无法和正史、方志相提并论,原因也恰恰在于其族群的庞大而分散。若问,家谱有多少存世,又都归藏何处?在《中国家谱总目》编纂问世之前,这恐怕是一个无人能解的谜。上海图书馆以其号称“中国家谱半壁江山”的惊人馆藏为依托,广泛征集海内外中国家谱收藏的信息,经过7年的编纂,形成近千万言的皇皇巨著《中国家谱总目》(以下简称《总目》),首次较为准确地揭示了中国家谱的存量和收藏。 “丰富、有效、便利”是这部目录著作的显明特点。《总目》以2000年为限断,收录了从丁姓到让(《总目》以繁体字排,作“讓”)姓等600多个姓氏的家谱近5万种,其收录家谱信息的丰富性由此可见一斑。从信息来源看,既有国内包括台湾地区在内的公私藏馆及个人收藏,也有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法国、荷兰、瑞典、德国、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的图书机构,可谓搜罗广泛;从谱主看,既囊括大多数汉族姓氏,也有部分少数民族姓氏,可谓包罗万象。皇家达宦谱牒悉数收录,平民寒族所修亦网罗无遗。不乏百卷之巨制,间有零散之册页。珍贵的宋、明旧刻固足珍视,当代的新修本也不排斥。刻本、活字本、石印本、铅印本、稿本、抄本、影印本、复印本各本齐备,线装、蝴蝶装、平装、精装、毛装、缩微胶卷、光盘应有尽有。《总目》虽然不敢说百无一漏,但中国家谱存世的规模由此可以概见。 《总目》在著录内容和方式上,充分吸收了传统目录学的优良传统,同时又有所发明,充分凸显了信息的丰富性和有效性。著录信息的丰富首先当然是和家谱的巨量存世相关,同时也是为了适应读书界对家谱的普遍关注和浓厚的研究兴趣。除了书名、修纂者、版本、载体形态、装订等常规著录项外,《总目》还增加了先祖名人项和收藏者项,这些著录项,尤其是后两项,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该谱核心价值内容,读者如果有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的兴趣,则可按图索骥,找到该谱的原本。 为方便读者,《总目》附录了6个索引:《分省地名索引》、《谱名索引》、《纂修者索引》、《堂号索引》、《先祖索引》、《名人索引》。索引的编制,也充分体现了编纂者对家谱实用性的考量。 作为备受海内外关注的重大文化工程,可以说《总目》是中国家谱整理与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成果,也可以说是对传统目录学的一个重要贡献,对充分了解和利用中国家谱的史料价值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也为全球华人寻根问祖提供了详细的“路线图”,意义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