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发现”——《重读张爱玲》出版

    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李欧梵曾经说过:“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少有的‘现代感’极强的作家……她的文体——不论是小说或散文——包含了不少寓言的成分,让读者体会到现实背后或现实以外的境界,我认为这才是她的作品耐读的原因。”

    张爱玲,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被翻译得最多的作家之一,始终受到世人的关注。近来,张迷们像过狂欢节一般喜洋洋,沪港两地几乎同时再一次将张爱玲推上前台。那边厢,《小团圆》热热闹闹在万众瞩目中高调亮相;这边厢,《重读张爱玲》在学者的期盼中素面登场。

    继2007年出版刘绍铭《到底是张爱玲》之后,上海书店出版社近日推出了由张学专家陈子善教授所编,夏志清、李欧梵、刘绍铭、陈建华等多位名家著述的《重读张爱玲》一书。该书缘起于张爱玲诞辰八十五周年之际,一场因故未能召开的“张爱玲与上海:国族、城市、性别与战争”国际学术研讨会,值得庆幸的是,海内外“张学”研究者始终对研讨会热情支持,本拟提交研讨会的部分学术论文最终汇编成呈现在读者眼前的这部论文集。

    《重读张爱玲》一书收录有张爱玲研究者最新的研究成果二十五篇,研究领域多为以往张爱玲研究所未曾涉及,侧重张爱玲晚年的创作与研究,包括她晚年创作的小说《同学少年都不贱》,晚年从事的《海上花列传》英译,对长篇小说《十八春》的修订,在电影剧本创作上的风格与得失等等。作者来自中国(含内地、香港和台湾)、美国和日本,有资深的张爱玲研究家,有近年活跃的“张学”新锐,还有与张爱玲同时代的前辈作家。内容涉及“张学”的众多领域,其中对张爱玲笔下“日常生活”和“现时感”的剖析、对张爱玲小说中空间意义生产的解读、对张爱玲的战争体验与战时书写的讨论、对张爱玲“晚期风格”的探索、对新发现的张爱玲小说《同学少年都不贱》从各个不同角度的新诠释等等,都颇具创意和精彩的论证;即便对研究者已较为关注的张爱玲与翻译、张爱玲与电影等方面,也或有新观点的提出,或有新史料的爬梳;还有论文对张爱玲家族、生平和《十八春》、《色,戒》等作品的创作过程作出了新的有说服力的考证。总之,该书力图展示近年“张学”研究的新成果和新趋势,对于张爱玲爱好者和研究者全面了解张爱玲的创作,有比较重要的价值。

    陈子善教授把张爱玲称作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道奇特的风景,他说:“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具体落实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而言,一个重大的收获,就是重新‘发现’了张爱玲。这个‘发现’可非同一般,至少是部分改写了中国现代文学史。”

    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其他一些作家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被遗忘了,张爱玲却越来越被记得,越来越受到重视,尽管关于张爱玲的争议也一直存在。在《小团圆》引得众多张迷兴奋癫狂的当下,《重读张爱玲》这本迄今为止海内外第四部张爱玲研讨会论文集的出版必将有助于读者对张爱玲的认知,有助于从学术层面展开对张爱玲作品的论争,有助于推动“张学”乃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深入。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