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斯女神的宠儿——《歌德·1774年》引言

    古代西方的神话中有这样的描述:在奥林匹斯山上,凡是有缪斯出没的地方,众神就能天天唱歌跳舞,极其快乐。几位缪斯女神各自分管从绘画到音乐等艺术中的一种,她们是歌手及乐师的技艺传授者和庇护者,并赋予诗人和歌唱者以艺术灵感。由此“缪斯”也成了“灵感”的代名词,因而颇受文学家和诗人的尊崇。从歌德的艺术造诣来看,他是备受缪斯女神眷顾的,在他25岁那年,便因一本“小册子”而名噪欧洲!
    1774年2月初,德国依旧被凌厉刺骨的寒风所笼罩,春的气息离美因河畔还很遥远。而在法兰克福的罗马山广场附近,大鹿沟街上的一幢叫做“三把七弦琴”的房子里,却热闹非凡,因为再过不久,科内里娅——歌德惟一的妹妹就要嫁人了,家人们都在忙着操办婚礼。尽管对歌德来说,亲爱的妹妹即将远赴他乡,未免令他内心有些惆怅,但同时更有一股难以抑制的澎湃激情在他体内涌动,使他坐在书桌边,在没有提纲,也没有草稿的情况下,开始了《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创作。
    缪斯女神萦绕在歌德的身边,使他以一种忘我的姿态投入写作,此前的烦恼、热情一股脑儿涌上心头,在短短的四周内,这部为歌德赢得了无上荣誉的小说便问世了。
    当你打开这部小说的时候,会发现在维特这个青葱少年的身上,似乎刻着自己情窦初开时的痕迹。如果对作家有所了解,那么你还将发现,歌德的身影时常也会与维特产生重叠,特别是在小说的第一卷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挣扎。虽说任何一部作品都渗透着作家的思想感情,可是,歌德属于那种极喜欢在内心进行自我交流的作家,因而,维特的故事也成了探究歌德内心的一个难得契机。
    歌德自己在晚年时,回忆起这部作品的创作,也不禁感慨:“我像鹈鹕一样,用自己的心血把这部作品哺育出来。其中有大量的出自我自己心胸的东西、大量的情感和思想,足够写一部比此书长十倍的长篇小说。”
    这不免让人回想起《少年维特之烦恼》诞生前歌德的生活经历:23岁,他只身来到韦茨拉尔城。成为帝国最高法院的实习生,因此也经历了那场让他痛彻心扉的爱情旅程,即与不来梅使馆秘书的未婚妻夏绿蒂·布芙相识,在饱尝了单相思的心酸后,不得不“毅然决然离开了那里”。回到故乡,那一段令人心碎的回忆尚未从他心头淡去,身边的矛盾又纷至沓来一好友日渐疏远,夏绿蒂的婚礼宾客名单上没有他的名字,无尽的烦恼黑压压地聚集在他的头上。与此同时,一个“年轻人”的影像在歌德脑海渐渐成形,萦绕盘桓。直至1774年初,那被压抑了整整一年之久的生命力,才终于濒临进发的边缘,萎靡不振的状态在歌德身上渐渐消失。恰逢此时,轰动全国的年轻外交官秘密自杀的消息传人了歌德的耳中:他在韦茨拉尔的一个不太亲密的熟人,公使馆的秘书卡尔·威廉·耶路撒冷,由于对朋友的妻子产生单相思而绝望地自杀了。这件事成了歌德着手创作《少年维特之烦恼》的直接起因。
    脱稿的那一刻,歌德也曾为《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否能受欢迎而苦恼了一阵。但小说恰巧在科内里娅出嫁的那天交付出版,这便成了歌德眼中的一个“吉兆”。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在当年的秋季书展开幕时,《少年维特之烦恼》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这部小说给歌德带来了很多益处,单说因此收到的稿费,就还清了此前为了《葛茨·冯·伯利欣根》的出版而背负的债务,更重要的是,这部小说的受欢迎程度还谱写了德国文学史上空前的一页。
    在德国,《少年维特之烦恼》被接连印了十六版,而在法国其再版的次数还要多,此书还流传到了中国。
    有人把它改编成剧本,也有人刻意模仿,出版了一些讽刺性的模拟之作,其中最让歌德厌恶的就是尼古拉的《少年维特之喜悦》。对此,年轻气盛的歌德还曾在暗地里进行无恶意的报复。朋友们甚至相互提醒,不要当着歌德的面提及尼古拉,否则歌德就会像狮子一样扑到他身上,把他撕碎。但到了晚年,歌德再谈及尼古拉的这部模仿之作时,已经不像年轻时那样。而是变得心平气和。
    因为《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朋友们也会经常拿这些来和他开玩笑。有一回,大家结伴到恩别克旅行,朋友们就开了个玩笑,让一个年轻同伴乔装成歌德的样子,结果当地人对这位冒充者一样殷勤无比。因而,有人感叹道:“恩别克是个小城,人们打出生以后就从没有读过任何东西,但就连这儿,歌德到来的消息也像风一样地很快传遍了。”一时间,歌德的身边簇拥了众多的时代名人。
    对于当时的欧洲人来说,大约在半个世纪内,歌德不过就是那个吟咏“维特”的诗人。那么,歌德究竟是如何诠释耶路撒冷这个年轻人的故事,使之产生了如此这般的巨大影响呢?歌德自己在当时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这样提及,维特这个年轻人“具有深刻、纯真的情感和真正的感受力,陶醉在虚幻的梦境中,因耽于玄想而衰弱下去,直到最后他由于闯入心中的种种不幸的热情。特别是由于一种无比强烈的爱情而神经错乱。用手枪打穿了自己的头”。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