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盛曾把林忆莲比作过“玫瑰”,这也是他对前妻屈指可数的评价。这番比喻无论从个性还是成就,都隐隐切合着这位当今香港乐坛硕果仅存的天后级女歌手的盛放与内砺。
1983年:日系偶像
“红红艳阳嘴唇/摇曳着流香/盈盈万重温柔/颠倒四围男仕”,这是林忆莲首张专辑《林忆莲》中《摇摆口红》的第一句歌词,翻唱自松田圣子,迄今已有25年历史。林忆莲在近年演唱会上很少会唱及那时的曲目,不仅是淡忘,更多的是因为隔膜。1983年的林忆莲是以香港商业电台音乐DJ身份成为新力唱片签约歌手的,走偶像路线,以日系的青春风格为卖点。重听当年歌曲,这是个陌生的林忆莲,满脸不知所谓的笑容和空洞无味的音乐,这并非她所希望的。这也是一段等待的日子,等待已慢慢累积的人气骤然爆发。终于她等到了“灰色”。
1987年:都市触觉
《灰色》是奠定林忆莲在香港歌坛地位的第一张唱片,在这张唱片里有两首至关重要的歌曲。一首是《灰色》,1987年夏天它和张国荣的《无心睡眠》一起热遍港岛。这首节奏强劲的歌曲不仅把林忆莲“偶像挣扎时代”累积的节奏感与音色爆发力糅合成一次艳丽的释放,也首次剥离了肤浅的偶像包装,勾勒出林忆莲代表都会气质的个人形象。另一首重要的歌曲是《早晨…》,并不特别出名却相当动听,在这首歌里,林忆莲释放出一种成熟女性的魅惑声音,在Santana式珠玉纷呈的吉他音符里,日后被视为经典的林式唱腔初现端倪。
都会女性的特质是独立、强硬和潜藏的温婉,这在林忆莲的音乐和个性中都能找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香港歌坛除了梅艳芳出位雍容高高在上之外,一线女歌手全都特点鲜明,叶倩文亲和大众,陈慧娴清新纯静,邝美云居家温柔,而林忆莲则是都会知性。这种都会特征在她跳槽华纳后,被演绎到极致。一连三张《都市触觉》系列,是香港粤语歌坛的一个惊奇。统一的企划概念、三张专辑的超长篇幅,描摹都会女性的心绪与情感,这都是当时的创举。《都市触觉》系列、《梦了、疯了、倦了》、《野花》,完整的都会情结与前后呼应的统一概念,构成了林忆莲在香港歌坛的最鼎盛时期。
当时的林忆莲,演艺风格西化,兼顾香港本土特色,在节奏与旋律、劲舞与抒情之间形成有节制的平衡。感情输出浓烈而直接,编曲配器精致而华丽,刻画以都市职业女性为主的群体,能歌善舞的形象深入人心,用自己作为职业歌手的优异,完美代言了自己音乐里的“她们”。
1990年:投入“伤痕”
《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是林忆莲又一个转变的开始。这首发表于1990年的国语歌曲让她在台湾卖出了60万唱片。再加上内地市场逐渐被激发的流行音乐需求,都悄然改变着香港乐坛。林忆莲转投星工场,开始在国语粤语歌坛两线作战。但是她和伦永亮的合作,默契却不出彩,左突右闯不见任何突破,4张粤语专辑都不如一首电影插曲《当爱已成往事》来得轰轰烈烈。于是,林忆莲毅然投入滚石唱片,当然其中还包括她的感情。
《当爱已成往事》是首奇妙的歌曲,林忆莲从来都没有以如此凄美的方式演绎过爱情,这令她的现代形象奇妙地拥有了古典式美丽。这一切对她而言是意外的,也是创新的。滚石对林忆莲的打造是脱胎换骨的,这也是她此刻所希望拾起的变化。在这张因《伤痕》闻名的《Love,Sandy》里,那个在音乐里的 “她”与现实中的“我”,开始慢慢融合。林忆莲在台湾化的中文情歌里,蜕下了时髦外衣,回归到女人的细腻与柔弱。无疑,这种变化在台湾和内地都更具杀伤力。
屈指算来,林忆莲在滚石旗下由李宗盛监制的国语专辑也只有两张——《Love,Sandy》和《夜太黑》。但是,音乐里则注入了2种全新元素。第一种是真我本位。滚石时代的林忆莲完成了第一人称式的歌唱表达,并且被听众所广为接受,再加上那段特别感情的暗示,人们更愿意看到一个“真实歌唱”的天后。林忆莲开始不再是一个群体的代言,而是真实自我的述说。这是一位歌手成为经典的象征,代表着她真正用自己征服了大众。另一种元素是安静的气质。自滚石时代开始,林忆莲的音乐主体开始简化,快歌也不那么强调氛围的磅礴,简洁编曲和纯粹声线的搭配,突出了歌者的感染力,使得对于林忆莲唱功的好评急速提升。
2000年:找回西化
2000年以后,林忆莲转投百代唱片。看似是滚石唱片没落使然,事实或许已隐现明星夫妻的裂痕,只是这一切在制作人姚谦对林忆莲滚石风格的传承上被掩盖了。《至少还有你》是林夕写的,《Better Man》是翻唱Robbie Williams(听歌)的名曲,《纸飞机》是她自己的第一次制作……多年“重慢轻快”的选歌原则也被打破,势均力敌的动静结合,都是逐渐在保留滚石阶段的细腻风格之外,找回音乐的西化和气质上的都会,重新恢复香港制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