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籍,我们有足够的了解和重视吗?

    “从专业工作者到普通民众,内地很多人对待古籍的认知及重视程度,和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相差甚远。”冯芳说。

    内地的另外一个普遍现象,也甚为部分专业人士所诟病——目前,各古籍收藏单位都视古籍为镇馆之宝,很多单位除保证内部基本查询之用外,平时一律大门紧锁,以各种理由婉拒来访者,即便是专家学者,若无熟人,想见到古籍也不太可能。但一到领导视察、上级评估时,这些单位则门户大开,将珍稀古籍当作加分的筹码。

    对此现象,李德山非常激动:“这给学术研究造成很大障碍。古籍记载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前人的智慧结晶,理应与全社会共享,特别是要用于研究开发,要古为今用。”

    古籍到底是“用”还是“藏”?东北师大图书馆馆长于群的态度也是“保护和开放要结合”。王战林则提倡,个人藏书者把书放在图书馆里,由图书馆支付适当费用,书的所有权仍归个人。毕竟私人没有图书馆那样的保护条件,意外情况发生的几率也会很高,更重要的是,私人收藏的古籍无法更好地发挥应有的学术价值。

    据了解,现在很多私人藏书者通过捐赠、拍卖的形式,让一部分古籍实现了“公共回归”。不过,李德山认为,古籍保护与整理,不能仅仅依靠个人和市场,一定要政府出面,出台法规政策,进行引导和鼓励。

    好在,人们看到了政府在古籍保护方面越来越多的努力:2007年,我国开始进行为期3至5年的全国古籍普查工作,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古籍普查;同时,为培养更多的古籍修复人才,设在国家图书馆的古籍保护中心已开办了两期全国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不久前,第一期全国古籍鉴定与保护高级研修班也正式开班。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