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记》中的唐僧传

  《百家讲坛》可以有多少种讲法?这问题说细了当然是因人而异,一百个“家”就有一百个讲坛。但笼统概括,有一点是可以看作共同底线的,那就是规避风险。每个主讲人心里有数,上电视讲学,是讲深了没人懂讲浅了没人看,碰上较真的搞不好还要遭批判。易中天老师用了个“品”字,太专业了,难免被挑刺,于丹老师就赶紧聪明地换成“心得”。但“心得”也有个理解到位与否的问题,所以到了钱文忠老师这里,就抛开了照本宣科的套路,不专讲某本书,而是以人为本,讲故事,兼顾了好看和安全两方面,于是有了这本《玄奘西游记》。

  故事不是乱讲的,钱老师也有依据,这依据当然不是吴承恩的小说,而是故事的主人公玄奘法师自己留下的《大唐西域记》。钱老师讲到,《大唐西域记》是玄奘取经回国后,唐朝政府命令他写的,等于是派出特务沿途勘察一番,回来写个报告。所以这本书里记载的,主要是沿途的政治地理、风土人情,基本属于游记,很少涉及玄奘本人。这对于塑造故事主人公的鲜活形象是不够的,钱老师又参考了另一本书,是玄奘弟子们所写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这个是地道的传记文学,两相对照,猛料就齐了。同时说明,认为《玄奘西游记》的价值就相当于白话版的《大唐西域记》,是不全面的,两者也没有可比性。

  那么,《玄奘西游记》是本什么书呢?如果说吴承恩写了一部“悟空传”,钱文忠这本书则是唐僧的传记,把西天取经这项事业的真正领袖提炼了出来。而且,这是一项还原真实的工作(尽管在还原的过程中经常添加一些花边消息,包括玄奘的离奇身世都只能依据民间传说)。大家知道,要写好一部传记,最理想的效果莫过于拿到很多独家材料,发人之所未言,或者澄清一些被歪曲的事实。而唐僧这个人物,刚好被一部小说的光辉遮蔽了几百年,足够吊起大家的期待。

  比如,我们以为唐僧是孤身一人西去取经,顶多带上高矮胖瘦几个徒弟,每到天黑,必四处投店化缘,为食宿烦恼。而钱老师指出,西域不少国家对大唐高僧还是满怀崇敬的,高昌王麴文泰就送给玄奘很多物资,计有“法服三十具、黄金一百两、银钱三万、绫及绢等五百匹、马三十匹、手力二十五人”,衣食住行都考虑周全,队伍浩荡,盘缠够花二十年。又比如,我们以为唐僧只会唠叨大道理,除了能把小妖说到上吊,碰到什么事都很窝囊。钱老师告诉我们,唐僧是很机智善辩的,看看《龟兹辩经》的故事就知道了,西域高僧也能被玄奘辩驳得面红耳赤。

  应该说,传记写到这份上,畅销是意料之中的。钱老师所讲,也是有理有据,况且本就不是课堂教书,学理上也挑不出什么毛病。写人物嘛,艺术发挥一下也是可以的。钱老师是季羡林老先生门下高足,精通梵文绝学,这本书却并不讲太多佛理,没有阅读门槛。读者大可以拿出听评书的闲情逸致,慢慢走近历史烟云中的那个唐僧。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