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二世时期白金汉宫的生活》译后记

    1997年,英国历史上最美丽、最受人爱戴的戴安娜王妃遭遇车祸,把全世界人的目光都聚集到了英国王室及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身上。将近十年过去了,我们对于英国王室的印象还主要来自于电视、报纸等媒体带给我们的支离破碎的片断。
    一提到白金汉宫,我们的印象可能仅局限于它和中国的故宫、美国的白宫、俄罗斯的克里姆林宫以及法国的卢浮宫等宫殿并称世界十大宫殿,是英王室官邸而已;一提到英国王室,首先进入我们印象的,也许就是美丽迷人的戴安娜王妃以及从容果断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几个世纪以来,英国王室在世界变迁中经历过众多的变革,接受过战争的洗礼,也忍受过丑闻的考验。但是,在白金汉宫和王室的周围始终都罩着一层面纱,广大对英王室怀着强烈兴趣的人们只能透过这层面纱得到一个模糊的印象。
    我们不禁想问:怎样才能比较全面地认识这个家族?它在英国社会中的角色如何?它是怎样组织起来的,又是如何在君主制日渐式微的国际背景下维持自己的形象和地位的?以及英国人民是如何看待王室家族及其成员的?带着这些问题,怀着对英王室的强烈兴趣与崇敬之情,我们开始了本书的翻译工作。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的疑问一一迎刃而解。作者以白金汉宫的日常生活为主线,娓娓道来,如同和读者聊家常一般,从白金汉宫的历史到它的建筑、装饰,从普通仆人到上等贵族,从一日三餐到国家仪式,涵盖了温莎家族的各个主要方面。本书作者从多角度详细叙述了英王室生活的衣、食、住、行等主要方面,也深刻剖析了家族主要成员的背景及人物性格,如冷峻严肃的菲利浦亲王,郁郁寡欢的查尔斯王储,和蔼可亲的王太后和风流倜傥的威廉王子等。此时,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我们感叹原作生动的同时,也深刻地认识到翻译的不易。不管从理解的角度还是从表达的角度,语言文字的水平和源语文化、价值观都是需要译者苦下工夫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文化层面的翻译妻远比文字层面的翻译更难,更关键。往往需要译者作深入的研究和剖析,才能实现“再创作”。刘宓庆就此有精彩的阐述:“跳出原文的窠臼,在种种可能性中进行艺术选择,然后凝聚为与原文‘若即若离’的译文……”这种“若即若离”给译者提出了要求,艺术选择却给译者带来了无奈与限制。
    我们力求译文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作,然后在忠实里面求“美”。但是限于译者的水平,译文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请广大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本书第一章至第八章由朱石花翻译,第九章至最后由王天星翻译。
    南京大学许钧教授对本书的翻译提出了不少指导性意见和建议,谨表示我们深深的谢意!

                                                            朱石花
                                                      2006年6月5日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