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品不同时代的“品三国”

  易教授文章的缘起,是有位读者对易教授将曹操称为“可爱的真小人”的观点表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伪君子虽则虚伪,毕竟还畏于道德底线,故不应厚此薄彼,扬“真小人”而非“伪君子”。对此易教授作了回应,在现代社会,应首重法制而不是抽象的道德,抽象的道德观,令人民将天下之治的愿望全然寄托于圣人,令传统中国难以真正地走入现代社会……这种看法很有普遍性,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也曾提出过相似的意见。因而,解放正统的扬刘抑曹观,其实也成了易中天品说三国的一种风格。 

  易教授的这番话讲得很好,我非常同意,当今的中国确实需要法制。但我还想补充一点:其实道德也绝不是在法制之外可有可无的东西。我们跟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法制固然不健全,道德水平其实同样难与之相提并论,尤其是经过文革而导致信仰真空和拜金主义盛行。奸商国外固然也有,但却很少听说目前在国内很是普遍的假烟假酒,老外排个队、上个车,也都绝对谦让……前段时间政府提倡讲“诚信”,就是因为今人的“诚信”水平已经到了需要“专项治理”的程度。这些,并不仅仅靠法制就能解决。西方人的法制相对健全,跟他们讲契约、重诚信的理念深入人心其实很有关系。出过国的朋友常常嘲笑洋人“一根筋”,脑子简单,不像中国人灵活,脑子会转弯。其实,人家的这种“笨”也正体现了他们的单纯。跟这种人讲法制,好讲,他们的国家搞法制,好搞。为什么?诚信嘛!中国人不是历来不纯朴的,但经过史无前例的文革和后来无孔不入的市场经济,在这方面是存在些问题了。 

  曹操究竟是真小人还是伪君子,未免你有你的看法,我有我的看法。比较黎东方与易中天对于曹操的态度,只是想说明民国特别是抗战时期有一定普遍性的道德观与今天的差异。要说清楚曹操究竟是真小人还是伪君子,其实也不可能。苟必言之,只能说有时他是真小人,有时是伪君子;而有时他不仅是君子,还是善人,有时他则不仅是小人,更是浑蛋!“好人”和“坏人”只是戏剧性的评价方法,简单地以此来评判历史人物,事实上只会抹杀他们性格的丰富性。 

  易教授的品三国,风靡大江南北,在普通民众中引发了关注历史的热潮。时代的进步,媒体的发达,令他获得了比当年黎东方先生更大的成功。不过,易教授的成功却招来了很多人的质疑,这其中固然未必没有善意的学术批评,但也不乏恶意的攻击,甚至有人在电视上堂而皇之骂他该“下地狱”!类似的攻击,不消说是出于嫉妒心理。嫉妒虽然是附在每个人身上的魔鬼,但“下地狱”之类的话说得也忒狠了点,动辄要别人公布收入也显得太猴急……不用说易教授有些挂不住,我一个普通读者见了也颇感不平。我想,黎东方教授当年拿着说三国的钱包飞机,心里不屑或者不爽的断不能说没有,但至少没人咒他“下地狱”,因而他甚至敢于将自己的“奢侈”行为公之于众。为了不屑或者不爽就要咒人下地狱的人,哪个时代都有,但敢于在光天化日下当众咒出来,虽然有“真小人”的味道,但却说明他并不认为这是种应该害臊的心理。由此看来,黎教授那个时代的道德规范,似乎太过苛刻了点,而易教授的时代,道德的力量则相对薄弱了许多…… 

  我不是三国专家,但喜欢瞎琢磨,品不了三国,品品两个时代知识分子身后带有些普遍性的东西,也有趣。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