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家评审会昨天启动。目前,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收到皮影、上海花样经、民间古戏乐、旗袍制作和水印木刻等申报项目103个,首批将对其中的90项进行评审。
从去年起,上海广泛开展非物质遗产普查工作,发掘民间文化和工艺,调查相关的“传人”、各类岁时节日、庆典仪式、风俗习惯、民间信仰等,并进行登记、采录和建档。同时,上海各区县和系统逐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博物馆和陈列馆。从申报的90个项目来看,主要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戏剧曲艺、民间体育、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手工技艺、民俗、中医九大类,大多是长期流传沪上,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直接创造、积淀下来的,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征。如青浦田山歌、浦东说书、马桥手狮舞、罗店龙船等。与以往不同的是,对一些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项目不是笼而统之,而是细分具体流派,如沪剧,就分陈派、顾派,越剧也有戚毕流派。反之,如江南丝竹还没有形成流派,杨浦、嘉定、闵行等地区都分别申报,究竟最后“花落谁家”,还有待于项目评审专家定夺。
23项民间手工技艺参加了申报,弥补了上海在民间手工技艺这一项目的空缺。在这一大类中,有人们熟悉的王家沙点心、杏花楼月饼、老凤祥金银饰品、南翔小笼、徐行草编、枫泾丁蹄、上海黄酒等制作技艺,也有曾经风靡一时、现较为陌生的鲁庵印泥、罗经十字挑花、鼎丰腐乳、钱万隆酱油酿造等制作技艺。其中旗袍就有龙凤旗袍制作和本帮旗袍等。专家认为,作为少数民族服饰的旗袍,演变成中国妇女的代表服装,这个过程主要是在上海完成的。
有关专家指出,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远不止这些,在发掘和整理中,还需开阔视野。如中医类中,现在只申报了石氏伤科一项,其实上海有许多有名的中医,单在中华医学会“挂号”的门派就有何氏内科、丁氏内科、蔡氏妇科、顾氏外科等17项。去年“张氏伤寒”家属就把家传的医方、实物资料等捐献给了上海历史博物馆,成了一段佳话。此外,还有海派盆景、海派杂技、月份牌制作、海塘工程营造法式等,都在历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并有深远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