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佳作 遗憾中可有希望?

  2006年是科学普及和科学文化类图书出版的小年,这是评委们一致的共识。在这种大环境下,优秀的原创图书就显得格外稀少,而题材新鲜、形式新鲜的有创意的图书似乎也鲜见踪迹。这种状况使得在我们设出的六项单项奖中,创作奖和创意奖都是空缺,这不得不说是2006年科普佳作推荐活动的一大遗憾。 

    由科学时报社组织的2006科学文化与科学普及优秀图书年度推荐活动于2006年11月启动,这项活动已连续举办了三年,旨在推动国内科学文化类图书的出版和推广。本届推荐活动也得到了科普界和图书出版界的认可和支持,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情报方法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的专家学者参与了本次推荐活动的评审工作。 

    科普图书出版的小年

    评委们对2006年科普图书少、出版社对于科普图书的重视渐弱的局面进行了分析与评论。清华大学教授刘兵说:“2006年真正有原创色彩的图书确实是非常少,而且跟往年比较起来,往年除了品种多,有创意的、装帧比较精美的图书比现在要多得多。我对未来的估计历来是不乐观。从2006年加入科普图书出版的出版社来看,多数出版社只有那么一两种质量相对较高的科普图书。2006年科普图书书少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像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这样重头的、做系列科普图书的出版社越来越少了。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以往也是科普图书出版的重镇,他们2006年也就出了三四本科普书。” 

    首届“科学文化出版人”

    每本成功的书背后都有一个出色策划人,策划人需要目光如炬、需要慎思笃行,然而策划人又常常被外界所忽视,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角色。在评奖会上,刘兵提议能为这些好书背后、杰出的出版人设立一个奖。提议得到了评委的赞同。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刘华杰认为:“我们推荐好书,还要鼓励做书的人,好书是需要人策划、编辑的。设立这个奖可以奖励本年度或是近年来在科学文化出版上有突出贡献的人。如今做科学文化书的大环境并不太好,全国从事这方面的出版人掰着指头也能数出来。”让这个奖项更直接地推动科学文化图书出版,是评委们的希望。几经商量,该奖项最终被定名为“科学文化出版人”奖,成为继“老金笔”奖后又一个“因书而人”的奖。与定名的几经周折不同,评委们一致认为应将首届的“科学文化出版人”奖颁给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科技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潘涛。潘涛自1998年加入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以来就一直从事科学文化图书的出版工作,策划编辑了“哲人石丛书”、“普林斯顿科学文库”、“八面风文丛”、《技术史》、《竺可桢全集》等知名图书。 

    记者在第一时间联系潘涛,并听到了他的“获奖感言”:“这个奖当然不是属于我一个人的。由我策划出版的图书,在社里有相关领导、同事的支持,就像‘哲人石丛书’,因为有翁经义社长长期的策划想法,才会有丛书的品牌延续;在社会上更得到了一大批科普界中青年学者朋友的支持。科普单靠一两个人是做不好的。另一方面,图书是载体,哲人石丛书广告语中说到‘激扬科技创新精神’,我们的目标就是推进科学文化建设的发展,这需要有人做,而且是坚持不懈地做。” 

    学术规范类图书突出

    科学的迅速发展以及不断增长的国际压力,都要求中国科学家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保持诚实与正直,尽管和其他国家一样,在中国,学术研究中的欺诈、剽窃以及造假等现象的曝光率正呈现出不断上升之势。当下的“学术诚信”问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者队伍,在读大学生的作业、论文抄袭现象更为严重。 

    然而,学术品格的养成,还需要技术化的“学术规范”来引导与落实。2006年出版界也敏锐地意识到这个问题,在科普图书中讲科学规范的图书比较突出,成为2006年的亮点之一。 

    刘兵推荐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引进出版的《诚实做学问——从大一到教授》,这本书在美国的大学中间广为流传,被奉为学术写作必备的工具书。该书的主旨在于指导研究者——从大一学生到教授——如何合法而有效地准备“引注”,以避免剽窃和学术欺诈,取得真正的学术成就。作者罗列了各种形式的欺诈和剽窃行为,给出了判断是否欺诈和剽窃的标准。此外,还按具体学科的要求,详细介绍目前美国各大学通行的几种主要“引注规则”,并配以大量“引注”例证,读者可以一目了然。 

    而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谁想成为科学家》对于那些刚刚步入科学研究领域或正在努力前进的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本书涵盖了包括选择与管理研究项目和研究小组、发表论文、获取资助、培训、科学诚信和欺诈等等诸多重要方面。 

    知识性科普获得好评

    以往不太被看好的传统知识性科普图书,2006年因为角度新颖、针对性强、内容准确而翔实,得到了评委们的认可。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