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国,我的诗歌丢了?

  需要担心的倒是大众对诗歌的态度。“在争论中,有些时尚杂志居然说,诗歌丢了就丢了。中国几千年来只探讨过怎么样写诗,还没有探讨过要不要诗歌!当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变成一个彻底的消费时代和商业时代,当我们真的不需要诗歌了,当我们的精神生活变成一片沙漠,生活还会有意义吗?” 

    在于坚看来,诗歌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力度和强度的具体体现,更是一个国家文化品格的最高形态;诗歌的体验是博大的精神追求与想象力的结晶体,而一个有精神世界和精神力度的民族才能真正强大。 

    中国诗歌学会秘书长、评论家张同吾认为,当前在全国报刊上每年发表的新诗有几万首,其中不少感人肺腑的优秀诗篇没有引起应有的关注,而几首不是诗的“诗”,却被炒得沸沸扬扬,这是一种文化的悲哀。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从积极的方面讲,2006年赵丽华事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提醒我们,公众对赵丽华“实验性”诗作的强烈反应,正说明公众对诗歌的在意和对好诗的渴求。说明时代和公众仍然在呼唤具备大胸怀、大气魄的诗人,时代和公众仍然需要震撼灵魂、贴近现实的伟大诗歌作品。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