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明太祖》自序

  朱元璋这位农民天子的传纪,最有名的当然莫过于明史专家吴晗写的《朱元璋传》。时至今日,仍很难有人超过他的水平。在吴晗笔下,朱元璋的雄才大略、复杂性格,尤其是猜忌性重、残忍的一面,揭露得十分充分。这与吴晗生活的时代有关,因为该书初版发行时,正当国民党专制统治,特务横行,故而作者对朱元璋类似的行为着墨尤多。一代人所观察到的历史,总是与他们生活的社会密不可分,由于这个缘故,总会有新的史著不断出现。这是自己敢于写这本朱元璋传纪的第一个原因。也正因为如此,笔者开始构思这本书的时候,更多地考虑的是如何以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的眼光去看待 600多年前的这位明朝开国皇帝。
    我一向对朱元璋以及与他相似的刘邦、刘秀几位同样来自民间的皇帝很感兴趣。在大学里学习中国古代史时,就写过有关他们的文章。后来,又应朋友之约写过朱元璋、陈友谅鄱阳湖大战的文章,收进了《中国古代十大战役》一书。这当然得益于我的师长们,他们教导我如何观察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如何处置史料,让我有了一些史学方面的基本训练。这,或许是敢于写这本书的又一个原因吧。
    至于第三个原因,大概起于黎东方先生的“细说中国历史丛书”。黎先生依据相当枯燥的正史记载,在这套书里将一朝一代的历史娓娓道来,一个个历史人物,一桩桩历史事件,再有那些典章制度,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历史居然还可以这样读、这样写,这不禁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所以,当崔美明女士组织编写“细说中国历史人物丛书——帝王系列”时,自己便爽快地接下了《细说明太祖》的写作任务。
    但感觉是一回事,写书又是另一回事。一旦写上手,就发现满不是那回事。正应了一句俗语,看人挑担不吃力,轮到自己就弄不像样了。只是话已出口,收不回来,硬着头皮一段一段啃。诚惶诚恐之下,可以说是边补习边写作,稍有空,就打开《明史》、《元史》认真研读,历尽艰辛,才得终篇。敢于向读者交出这本书,恐怕只有一点还可取,那就是书中的内容是忠于史实的,知之为知之,没有根据的话不敢乱说。实在想说的带有猜度成分的话,都不忘加上“估计”、“大概”之类的或然性的词语,以期避免误导。
    写完最后一章的最后一个字,不禁长长地吁了口气,总算完成了这件吃力的工作,回想当初,答应写这本书,真是太孟浪了。但是,也要感谢崔女士,是她给了我这次机会,没有她的提议和督促,这本书是不可能写成的。
    谨序。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