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战36计》后记

    “血溅九江春水动”,这是我在十五岁失去双亲时写的一句诗。之后,又过了两年,我远离故乡来到黄浦江畔的军营,紧张、沸腾的军旅生活锻炼了我,我曾两次去前线,参加自卫反击战;在担任独立营教导员时,我所在的营连续五年被军区空军评为“甲类营”。
    从部队转业到《谍海嘹望》编辑部,任副主编、编委十五年。如今,我已近“耳顺之年”,以往火热的生活,令我难忘,为此,我赞美这样的誓言:人死不能光默默爬烟囱,骨灰入土长出高粱也应拔节有声。
    出于这样的目的,我在完成了谍海三部曲《烟雨谍海》、《没有地址的信》、《爱恨情仇》,长篇小说《特殊的人生轨迹》、《陈养山传奇》,反间谍专著《环球经济间谍战揭密》、《谍影——以案说法精选》等二十几本书稿后,从2003年开始,在完成为上海《党史信息报》每周一整版专栏文章 (已刊出九十八篇反谍小说、故事)的同时,又结合工作,潜心钻研《兵家智谋全书》、《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兵书,这样也就有了《谍战36计》。
    《谍战36计》所以能出版,是与我的好友们相帮分不开的。是他们,不辞辛劳,为我看稿、改稿、加工润色,联系出版事宜。其中,还有上海经达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罗赞文博士,不仅关心,而且予以出版资助;学林出版社社长曹维劲、总编辑王界云、韬奋纪念馆馆长雷群明,亦对这部书稿予以积极关注;我所在单位的局、指挥部、处各级领导。包括《谍海瞭望》编辑部同志也给予指导和关照;与我撰写《陈养山传奇》时一样,沪英、建文、文佳、政余、丽娟、伟华、王一、江云、文渊、源源、戎萱、周睫诸同仁一起搜集资料,修改、加工、润色;新到我单位的研究生小禾帮我打印、修改、加工;老领导唐连勋欣然提笔为该书作序。在此,我一并致以真诚的感谢和真挚的敬意。
    《谍战36计》只是一次尝试,还有不少欠缺和罅漏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于申城 2006年3月20日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