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上海书展,厦大教授易中天的《品三国》,以4个小时签售5000册、7天狂销将近1.5万册的成绩,荣登畅销书榜首位。从2005年余华的《兄弟》热销全国,到2006年易中天的《品三国》掀起读史风潮,上海文艺出版社颇具全国影响力的两次重拳出击,令沪上出版界似乎重拾上世纪30年代作为“全国出版重镇”的无限风光。
然而,有些敏感的读者却在暗自思量:无论是易中天还是余华,都是外省市知名的学者与作家,上海书展为何缺乏本地的、强势的文化代表人物?是申城的学者作家乏善可陈,还是沪上出版社没有投入足够的营销之力将他们推向前台,抑或是出版商忽视了眼皮子底下的资源?
沪上出版界忽视本地资源
蔡骏作品破冰百万册
虽然本届书展,易中天人气爆棚,但从整个业界的角度而言,他并非一枝独秀。今年是上海书展首次接纳全国知名的出版集团。接力出版社就在“萌芽书系”现场签售会上爆出消息称,上海青年作家蔡骏作品目前已经破冰百万册,而上海另一青年作家那多作品的销量也已将近20万册。张冠仁、马中才、李海洋、唐明亮等等“萌芽书系”年轻作者的单册小说作品,也大都销量过万。他们的作品,多数都没有在上海的出版社推出过。在短短1年半的时间内,这两位上海本地的青年作家,就分别凭借9本“悬疑恐怖小说系列”和5本“灵异手记系列”获得上述销售佳绩。
既然这两位作家都是土生土长的上海青年,“萌芽书系”的作者们又都成长于上海知名的青春文学品牌杂志《萌芽》,那么,这一已经熟透了的果实为何没有落入上海出版界的囊中?
出版周期慢营销有欠缺
记者就这一问题采访了《萌芽》杂志社主编赵长天。他告诉记者,《萌芽》与接力出版社的合作始终非常愉快。“他们出书周期非常快,宣传推广也比较到位。不但蔡骏、那多的作品销得不错,其他《萌芽》作者的小说基本上也能销到1-2万册。这很不容易,对文学作品的推广也很有好处。”
青年作家蔡骏向记者透露,上海人民、上海文艺都曾有图书编辑向他表示过出书意向,“但多数都只是一说而已,往往还没具体谈就没有下文了。”蔡骏认为,此前上海的出版社可能对悬疑恐怖这种小说类型还没有把握,“他们给的版税也不高,这也是合作不成的原因之一。”
那多则认为,北京出版社的营销能力在总体上要胜过上海,“他们基本上都有从无到有风生水起的一些经典案例,而在上海这样的案例却是非常少的。”他同时表示,上海文艺如果提出和他签约,他会很感兴趣。“文艺这两年确实出了很多畅销书——余华、易中天、《大话中国》。虽然这些书别家来做可能也差不到哪里去,但有目共睹,他们做得非常好。”
质疑沪上出版界的营销力
上海早就发现了易中天
除了《品三国》而外,本次上海书展另推易中天的相关旧作6本,分别是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品读中国系列”4册(《读城记》、《品人录》、《中国的男人和女人》、《闲话中国人》),上海文化出版社的《大话方言》与文汇出版社的《帝国的惆怅》。据记者了解,截止到书展结束,《品三国》的征订数已经超过65万册,《品人录》的销售总册数达到20万册,“品读中国系列”的其他三本也超过10万册,就连《大话方言》这本相对专业的语言学著作销量也超过了6万册。易中天成名前的著作几乎都由上海的出版商接纳出版,沪上出版商也曾宣称“上海早就发现了易中天”。但是为什么《品三国》前后,同一个人的作品遭遇的却是“冰火两重天”呢?
出版营销力正在增强
面对这一问题,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郏宗培,给出了明确的回答:“上海出版商有的是好眼光,但直到业界内大规模的改制开始以后,我们的营销意识才真正得到了提升。”他指出,易中天作品的热销最大的动因在于媒体的力量,中央电视台的权威性和广泛的受众面都是其热销的助推器。“与北京许多国字号的出版社相比,上海的地方出版社往往很难造成太大的声势,所以,出版人首先要能看准趋势,然后就看营销。”郏宗培表示,当时易中天书稿竞标,有些出版社认为不给他们看书稿就是“霸王条款”,“我们反而觉得,现在出版社不能再朝南坐了,我们要主动,要放下架子。我们做了《品三国》,不但带动了本社的‘品读中国系列’,也带动了一些兄弟出版社同类图书的销售,那是我们的荣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