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大摆电视“书场”

    在“百家讲坛”风靡大江南北之时,上视纪实频道文化类栏目《文化中国》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沪上三家出版社开始争抢栏目讲稿。有趣的是,几年前央视纯读书类栏目《读书时间》因收视率过低而退出荧屏,令业内人士大为惋惜。短短几年间,电视与书的互动形态发生了变化。有人说,以前是电视围着书做,现在是出版社围着电视转;文化类栏目并没有淡出荧屏,而是以另一种形态生长壮大。 

“聊”文化讲哲学 匡正戏说历史  与“百家讲坛”的操作方式相比,《文化中国》融入了新思维和新方法。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葛剑雄教授认为,该节目一改学者授课型的方式,在主持人与专家的互动聊天中,以浅显亲切的手段拆分传统文化。比如从分析古代人的分餐制,解释出成语“举案齐眉”的原生意;从介绍孔夫子作为山东大汉饮酒海量的可爱一面,联系到《论语》中精辟典雅的人生哲学……以往令人倍感枯燥的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就在“聊天”中亲切露面。 

  电视剧戏说之风大行其道,某种程度上会对大众尤其是青少年历史观的形成造成负面影响。难道乾隆风流倜傥,康熙就清心寡欲、不惹粉黛?纪连海老师为大家更正:清朝的历代皇帝中,康熙的后宫竟是最为复杂的,先后立了四位皇后。《文化中国》瞄准的就是类似的误读盲点,从热播连续剧切入,匡正剧中错误与不实,还历史一个公道。此举既把电视剧爱好者吸引到节目中,又可以针对受误导的重灾区作出适时引导。 

打造传统文化底线为历史教学补课  从受众群看,《文化中国》不但吸引了老年观众,而且带动了相当一部分青少年的读史习史热。可见,电视作为一种强势媒体,联合资历深厚的文化专家造成明星效应,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解读历史和文化,恰好弥补了中学历史教育的苍白和匮乏。 

  《文化中国》自2006年元月开播以来,每晚七点仅播出短短20分钟,但平均收视率高达0.9%;近两周纪连海老师详解康熙,收视率竟然增至1.5%,位居上海文化类节目前茅。现在已有大批热心观众围绕经常坐访节目的数位知名专家形成了固定的“粉丝团”,就不同专家在研究上的分歧,展开高质量的学术辩论。互联网空间上,“乙醚”(易中天支持者)和“海迷”(纪连海支持者)都已经初具规模,于各大论坛“征战不休”。 

  长期以来,学者、教授久居象牙塔,不闻窗外事,“百家讲坛”等文化类节目的热播,意味着观众对学者走出书斋、发挥文化传播作用的需求相当强烈。历史专家、节目嘉宾易中天就明确表示:“学者不应该把研究成果束之高阁。”作为沪上文化类节目的坐标,《文化中国》也把打造明星学者作为长期目标,以确保节目的持续良性运作。 

  另外,《文化中国》还与上海书城进行合作,每周日都会就节目内容由嘉宾专家与观众面对面交流,设现场有奖问答。制片人余永锦说:“文化含金量是电视人的追求,栏目推出大型系列专题就是为了打造传统文化底线,培育一批热爱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高质量观众。” 

历史并非一个人眼中的历史  文化节目尤其是讲史类节目大受欢迎固然可喜,但要维持节目的长久生命力还须作出努力。专家指出,历史的多侧面要求荧屏体现不同学者、不同观点的碰撞和交锋,而不能被学者个人的研究视野所局限,一定要避免文化历史成为某个人眼中的历史,这样才能呈现给观众较为完整和客观的历史真相。另外,目前此类节目大多是一人讲大家听,类似课堂式教学,很容易被以传播声音见长的广播所代替,如何彰显影像、画面等手段表现历史的细节和多层面,丰富节目形式,是电视制作人必须面对并深思的问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