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为什么,范玮琪总能让我把她和范冰冰联系起来。估计不只是名字的关系,还有她眉眼间带着的一股子盘旋纠结的村姑劲儿,让人想起那位范姓美女的成名丫鬟角色。那股劲儿是如此的挥之不去,就算出生地成了美国的俄亥俄,就算唱片公司把专辑投资的一半用来给她包装打扮,就算兰寇的粉底联袂Adobe的Photoshop也掩盖不住。像0.8中南海的土味,即使倒出来装进万宝路的盒子,入口时也还是似张着嘴走进了北京的风沙天一般,变不成西部牛仔帽沿下的浓烈和凌厉。
当然有人会说,范范是一位创作型歌手,就算长相如冯唐所言“朴实如傻强,实在家常,在北京,基本不要想上北影中戏或是北广了”,那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缺点,难道陈绮贞、戴佩妮都是绝代佳人吗?不不,我毫不排斥头脑里的东西能汹涌地把人撞倒在地的女子,不过,能把一首溅泪感时的《那些花儿》听出反战感,并大摇大摆地加上4句皮特·西格(Pete Seeger)的原作,最后再在词作栏署上自己名字的创作女,还是别那么多为好。
这样的专辑也是一样。第一首歌唱到一半时(一分二十五秒,天啊),整张的轮廓就清楚地浮现在脑子里了,接下来的体验也果然没有意外,就像拧开可乐瓶盖后的第一口,和仰脖吞尽的收底一口不会有什么分别。不过,冰凉的可乐能在酷暑里带来快感,一箱接一箱也不嫌多,而作为一张音乐专辑,一首接一首让人腻歪的温吞贯穿始终,像咽进七月太阳底下晒了大半天的可乐,除了恶心的饱嗝,胃里的返酸和呼之欲出翻滚折腾的呕吐感,还有什么呢?
对于一张新发行的流行专辑,几乎所有时候,我们都是找不出什么值得书写一番的真正创新的。在这种情况下,我的第一反应是去想这张专辑的目标受众是哪一群,然后立场稍稍偏向这一群体,推测他们的想法,一定程度上用他们的感受方式来感受评判这张专辑,看看唱片公司和创作者加上歌手是不是能够满足基本的娱乐要求,如果运气好,会发现一些略显有趣的小噱头小灵感。遗憾的是,这张《我们的纪念日》的目标消费群体似乎除了范粉就没什么了。若说新意,把每首歌拦腰斩断,截下后半段,替掉之前的《真善美》或《一比一》中每首歌的同时段,这3张专辑都不会有什么改变。
好在世界杯给了这些“音乐”一个转机,如果大家的女朋友们委屈地问:你光看球,我怎么办啊?你就一脸真诚地说:范玮琪的新专辑太棒了,真的,你必须沉下心来仔细听,一遍一遍地听,才能体会其中蕴藏的机锋和深沉,你的整个人会有一个升华和质的飞跃。因为不存在的东西寻找起来总是很费力费时,所以不要担心女友们很快就再度出现,大家继续无人打扰的美妙的法国血拼意大利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