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红色经典”和创作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的讨论,使得作家们对这类题材创作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思考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有信心。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周恩来》《开天辟地》《大决战》《巨人的握手》《中国命运的决战》《日出东方》《长征》《邓小平》等文学艺术作品,吸引了千百万读者和观众,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很多评论家在谈到这些作品时纷纷表示,这批优秀作品成功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生动再现了中国历史发展波澜起伏的进程,全景式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自由解放和建设新中国的重大事件,形象地表现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的真理。这批优秀作品接续了“红色经典”的传统,成为当代文学艺术创作的品牌、脊骨和灵魂,必将产生久远的影响。
“红色经典”启示之一:作家要有历史责任感 近日在接受采访时,不少评论家谈到,一批“红色经典”作品和近年来创作的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的优秀作品,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精神文化素质,发挥了独特而积极的作用。这些作品通过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反映,对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动塑造,生动形象地颂扬了中华儿女为了党和民族的利益所作出的巨大的贡献。尤其是近年来作家们更多地涉足和关注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文学创作,以及对“红色经典”的成功改编后,读者和观众认为这类题材的文艺作品开始变得好看了——人物形象鲜活了,历史事件清晰了,能够通过激烈的情节发展,浓墨重彩地描写人物性格的冲突了。艰苦卓绝的年代里的领袖们,逐渐成为一个个生动的艺术形象,走进百姓之中,走进一代一代年轻人的视野,走进人们心里。
创作过许多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作品的作家王朝柱说,作家就是要有历史责任感。现在到处提与国际接轨,经济上可以接轨,文学艺术如何接轨?传统的东西要批判地继承,外国的东西要批判地借鉴,要树立起坚定的民族自信心。写这类题材的作家不要自认为不入流,要抬起头来,要自豪地说,我们就要有这份责任感。只要老百姓能通过我们的作品了解革命历史,能通过我们的作品感受到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对于作家来说,就应该为此自豪。
“红色经典”启示之二:要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 评论家何西来认为,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扬,在当前对年轻一代的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长期惨烈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战胜了强大凶恶的敌人,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精神品格。这个精神,在那些伟人和革命英烈身上,得到了最集中、最典型的体现。在他们身上,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已经内化为一种伟大的人格和高贵品德,变成了他们的血肉和本能。他们的业绩和他们的品格,无论在其生前还是身后,都成为人们效法的榜样和做人的楷模。在“红色经典”中,作家们用优秀作品反映出那个历史阶段的真实状况,无疑对发扬革命传统有着重要的,甚至永久的意义。何西来还谈到,中华民族正在重新崛起,提倡刚健清新的文风,用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教育和培养年轻一代,是非常迫切的事情。
“红色经典”启示之三:要创作具有恒久价值和艺术生命力的作品 在采访中,作家、评论家们普遍认为,“红色经典”是指红色传统中那些具有恒久价值的艺术作品,以及作品中反映出的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挚的爱,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作风,不畏强暴、舍生取义的品格,为真理和理想而献身的精神等。
谈到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创作与“红色经典”的关系时,评论家曾镇南对“红色经典”的解释是,“红色”是指流贯在作品血脉中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主义的思想风貌;“经典”是指投注在艺术创作中的深厚功底,对丰富广阔的现实生活真实、深刻的体验和表现。
黄会林教授认为,“红色经典”是指与中国革命历史相关的、有特定文化价值的作品,具有一种自身独特的持久性的生命力,而且具有一种时代的标志性的作品。能称之为经典,应是具有一种永恒的魅力。大多数作家、评论家在谈到这一话题时,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版的《红旗谱》《青春之歌》《保卫延安》,还有延安时期的《白毛女》等作品,都明确表示,这些作品是围绕革命历史创作的、优秀的、具有永恒生命力的“红色经典”。
还有的评论家认为,“红色经典”是一种具有非常深厚的历史和美学内容的文艺模式。在人们的心里,“红色经典”反映了时代精神,跟历史紧紧联系在一起。评论家陈福民谈到,“红色经典”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学经典所无法比拟的。它承载着历史叙述的重任;它造就并容纳了当代中国几代人的生活、激情和理想。“红色经典”以精神方式参与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进程。评论家李准说,“红色经典”是经过时间考验的作品。过滤和淘汰之后留下来的肯定具有价值,尽管时代的局限性不可避免,但这并不是否定经典的理由。
|